农业农村部、金融监管总局、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云养经济”领域欺诈风险的提示。这是继2024年9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云养经济”领域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后,有关部门再次发布相关提示。此次提示为4部门联合发布,显示出合力惩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公众合法权益的坚定决心,也让人们对农业产业有了新认识。
“云养经济”领域违法犯罪活动近年来呈高发态势,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发展农业产业的幌子,将正常的农产品种养、销售包装为投资融资活动,借助互联网宣传推广,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可以注意到,相较先前,不法分子的违法犯罪手段又有“升级”,从“无中生有”到“移花接木”:以“农业+科技”为噱头,炒作有机生态、智慧农业等热点,伪造种植养殖的视频和图片,虚构或夸大生产场景,宣称低风险、高收益。这些行为并不以交付消费者实物为主要目的,重点是承诺到期后可获得高额回报,但真实经营模式又难以支撑其承诺收益。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区分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与这些违法犯罪行为其实并不难。梳理起来,后者的典型特征是吹得天花乱坠,有的以种养收益分红、农特产品返还等为诱饵,吸引公众投入资金;有的利诱参与人发展下线,涉嫌非法集资、传销等多种违法犯罪行为。不法分子常常依托移动应用开展运营,通过网络收付资金,风险波及范围广、扩散速度快,资金监管和追踪难度大。这不仅侵害了公众合法利益,让投资者血本无归,也损害了农业产业的声誉,影响了产业健康发展。
其实,有机农业也好,智慧农业也罢,本身都是农业的一种业态或模式。在互联网时代,这些业态模式发展空间很大,深刻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面貌。但是,农产品固有的生产周期长、价格变化快等特点依然存在,农业生产经营始终要面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这意味着,真正的种植业、养殖业需要较长周期才能盈利。对公众来说,对农业要有正确认识,才能避免上当。要深入了解平台背后真实的农业产业项目,看有没有专业的农业经营管理团队,有没有适销对路的农产品,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高利保本是陷阱”,不要被高收益承诺冲昏头脑。
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农业不是一本万利、一蹴而就的行业,而是需要深耕细作的产业,也是能够长久耕耘的产业。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只有深知做农业的难,吃得了农业的苦,才能坐稳农业的船,也只有把困难和风险预估得大一点,增强防范意识和做好风险应对,才能乘风破浪,收获硕果。尤其要注意依法合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不超范围经营或违规从事金融活动,不与五花八门、不明底细的“云养经济”平台合作,不逾法律红线。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乔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