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濛的 “狂”,在短道速滑界是声名在外的。
她在赛场上霸气十足,多次在国际大赛中斩获金牌。
她曾在冬奥会上多次夺冠,被誉为 “短道速滑女子 500 米 NO.1”,创造了无数辉煌。
她的职业生涯中拿到了超过 77 枚金牌,成为中国冰上体育史上最成功的选手之一。
她的 “狂”,体现在她对自己实力的绝对自信,也体现在她对不公平竞争的零容忍。
可王濛为何会有这样的性格呢?
直到她讲述起母亲张晓霞支零破碎的一生,才逐渐理解她的 “狂” 和那 77 个冠军背后的深层原因。
01 王濛怒斥
在哈尔滨亚冬会短道速滑赛场上,激烈地角逐扣人心弦。
男子 5000 米接力决赛,中国队的林孝埈在最后冲刺阶段,被韩国队朴知元 “手挡” 致其摔倒。
原本有望冲金的中国队最终憾失金牌,只能递补获得铜牌。
这一幕,让现场观众和解说嘉宾王濛都愤怒不已。
王濛在社交媒体上连发动态:
“手挺长啊,当自己橡皮人呢?”
“我这暴脾气,我咋不能下去呢?我泰拳不是白练的!”
她的这些言论瞬间点燃了全网。
大家纷纷热议王濛的 “暴脾气” 和她对中国队的护犊情深。
曾经老有人问有着短道速滑“大魔王”之称的王濛,对她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出于常理的回答或许是某个英雄,又或许是某个伟大的运动员。
而她坦荡地脱口而出的名字,是她的母亲——张晓霞。
02“神不能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
1962年,张晓霞作为家中的长女出生。
没过多久,母亲又为家中生下了五个弟弟妹妹。
顺应“长姐为母”的原则,生活的重担早早地压在了她稚嫩的肩膀上。
同时,也让她养成了付出型人格。
即便到了如今,她依然会每月从自己微薄的退休金里拿出一部分,资助条件不好的妹妹。
19 岁那年,年轻的张晓霞陷入了热恋。
对象正是在当地煤矿工作的王濛的父亲。
尽管这个男人是矿上有名的技术能手,可他身上却有着那个年代东北男人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和好面子的毛病。
可惜,恋爱脑上头的张晓霞,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嫁给了他。
王濛的父亲来自一个有着九个孩子的大家庭,且排行老三。
张晓霞嫁过去后,便和父亲的家族生活在那个大杂院里。
怎料,仅仅20岁的她既要做好贤妻良母,还要承担起儿媳和嫂子等身份带来的责任。
没过多久,张晓霞迎来了她的第一个女儿。
两年后,她再次诞下一个女儿,那便是王濛。
可王濛的降临,并未给这个家庭带来太多喜悦,反而让整个家族都笼罩在愁云之中。
彼时,王濛父亲的兄弟们都生了儿子。
而王濛父亲作为收入最高、工作最稳定的一个,却没有儿子,这让他在家族中抬不起头。
重男轻女的爷爷看着襁褓中瘦弱的王濛,满脸嫌弃,甚至说出:
“看这孩子的样子不一定好养活,不要也行。”
每次父母吵架,只要一提到没有儿子这件事,张晓霞就会瞬间蔫了下去。
大院里的邻里和妯娌,也常常会拿这事来揶揄她,她满心委屈,却无人能为她撑腰。
或许是出于对母亲的心疼和对不公的反抗,王濛从小就想着要和男孩一样。
三岁那年,老家盖房子,趁家人不注意,她竟然爬到了房梁上,还学着盖房师傅的样子对着下面大喊:
“给我来块儿砖呐,来块儿砖!”
她调皮捣蛋,闯祸不断。
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都在上演,她也因此没少挨揍。
爷爷、叔叔伯伯,甚至是父亲,只要逮到机会,就会狠狠地教训她,下手毫不留情。
谁知,竟无意中为她的未来埋下了伏笔。
在这样的环境下,王濛练就了跑得快的本事,大院里根本没人能追上她。
每次她挨完打,最心疼的就是张晓霞。
母亲生性软弱,没有力量与任何人抗衡,只能在女儿挨打后,流着泪仔细查看她有没有受伤。
整个大院里,只有母亲和奶奶从未打过她。
奶奶因为孙子太多,反而对她这个孙女格外关照。
后来,王濛在七台河被教练挑中,要去练习短道速滑。
父亲起初死活不同意,还放言:
“打出溜滑儿能有什么出息?”
是张晓霞经不住她的软磨硬泡,最终松了口:
“既然孩子那么喜欢,就让她试试吧。”
谁也没想到,这一试,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03 “不进步”和“向前一步”
小时候,王濛和姐姐没少被人轻视。
所以姐妹俩约定,长大一定要出人头地,不能被人小瞧。
她们知道,母亲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她们姐妹俩。
就这样,她从七台河出发,一路滑到了哈尔滨、北京,乃至都灵、温哥华,一步步掌控了自己的命运。
在她成长的岁月里,母亲始终在背后默默支持着她。
王濛10 岁住校,张晓霞为了让她在学校过得舒适些,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总是隔三差五就去看望她。
她看到队里其他小朋友的生活条件艰苦,便会把带给王濛的吃的喝的分给他们。
下次再去看望时,她还会买更多的东西,分给更多的人。
那时,张晓霞的工资少得可怜,可她还是想尽办法对别人好。
她单纯地以为,对别人好一点,别人就会对王濛好一点。
在王濛成名之前,家里主要靠王濛的父亲挣钱维持生计。
然而,父亲心情不好时,就会对母亲动手。
王濛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是在哈尔滨上体校的时候。
放假回家,她看到父亲又要对母亲动手,立刻冲过去,一把抓住了父亲的手。
那时的王濛,经过训练已经变得很强壮,父亲根本无法挣脱。
还有一次,王濛在加拿大训练时,接到家里的电话,得知父亲去母亲单位大闹。
她心急如焚,立刻请假买机票回国。
在首体宾馆,王濛严肃地和父母谈话,提出如果他们实在过不下去,就离婚吧。
父亲一听,顿时火冒三丈,斥责她小孩子不要掺和大人的事。
这时,她却听见母亲轻声说道:
“我还想跟他过。”
王濛很早就明白,在赛场上赢得冠军,能让母亲发自肺腑地开心。
进入冰场后,她曾经那些调皮捣蛋的特质,竟都变成了优点。
她爆发力强,又有着不服输的劲头,很快就在同批队员中脱颖而出。
在她的记忆中,母亲生命里那些开心的日子,都与她和姐姐有关。
只要有机会,母亲都会去观看她的比赛。
在赛场下为她加油时,张晓霞的脸上洋溢着幸福与骄傲。
她仿佛要让全世界都知道,冰面上那个滑得最出色的孩子,是她张晓霞的女儿。
那时的王濛,站在冰面上的想法很纯粹,她只是单纯地想让母亲开心。
后来,王濛渐渐理解了母亲。
原来在张晓霞的认知里,丈夫的行为不算是家暴。
更多是父权社会中一家之主管理家庭的一种方式。
她觉得,父亲也有对她好的时候。
比如在九十年代,父亲赚的钱都给她花。
再比如买身梦特娇、达芬妮这样动辄就二三千的品牌衣服,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随着王濛在赛场上的成绩越来越好,她成为了老王家光耀门楣的女儿。
曾经嫌弃她的爷爷,当着全家老小的面,夸赞她是自己最宝贝的孙女;
父亲也会到处炫耀,说自己这个闺女,给十个儿子都不换。
而母亲,总是静静地听着这一切。
几十年的生活磨砺,让她不再轻易被父亲的言语所左右,能真正牵动她情绪的,只有王濛和姐姐。
都灵夺冠那年,七台河奖励给王濛 20 万块钱。
张晓霞背着王濛的父亲,将这笔钱全部捐了出去。
她说,有得有舍,要为孩子去 “舍” 掉这些。
张晓霞信奉佛教,在王濛不在身边的日子里,她无数次虔诚地向神明祷告,祈求女儿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直到这两年,王濛才渐渐明白,张晓霞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力量。
“她选择窝囊和忍受,才给了我横冲直撞和四处冒犯的勇气。”
“她献祭了她的自我,最终才成全了我的自我。”
“对她来说,她早就习惯了将自己的自我压缩到无限小,她全部的力量和底气,其实都来自她的女儿。”
张晓霞从小就没有给过王濛任何限制。
她允许女儿犯错、闯祸,让她能自由地长成与众不同的样子。
唯一一次催王濛的事,是在 2006 年都灵冬奥会之后。
张晓霞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让王濛在北京买套房子。
王濛猜想:
“希望我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都拥有她这大半辈子,始终没能真正拥有过的底气和自由。”
结语
张晓霞虽然是一个普通女性,但她却有着智慧的一面。
她既懂得在传统与现实中找到平衡,也懂得包容所蕴含的力量。
与其说家庭的和谐是她用妥协和软弱换来的。
倒不如说她是以自己的处世之道托举了两个女儿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