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关于居民消费的讨论非常多,都快说烂了,但小镇越来越怀疑很多经济学家可能根本没搞清楚什么是消费,甚至把手段当成了目的,以他们的水平,不应该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国家的确提出内需不足问题,而且近些年内需不足主要是居民消费不足,但太多专家混淆了“消费不足的危害”与“消费不足的原因”,包括很多大专家,说话没有基本的逻辑,危害和原因这能是一个问题吗?

正常的分析步骤,是先研究清楚原因,然后再分析危害和解决办法,而不是混为一谈,故意搅混水。

中国这个房间里,有一头巨象,但常年被无视,众多专家非要说这件屋子里空荡荡的,需要像隔壁“美欧”等国家一样增加点什么。

这头巨象是一个基本事实:中国的居民消费占比是全球最与众不同的,跟发达国家非常不同,跟发展中国家也非常不同。

西方经济学普遍把居民消费占比当成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一般直接照搬欧美60%-70%的个人消费支出占比,认为中国还不到40%,这非常不健康、非常不可持续。

但这些专家哪怕多花几分钟查一查历史数据,就会发现两个非常奇怪的事实:

事实一:中国相对OECD国家同等发展阶段,家庭消费占比、最终消费占比都存在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偏差,注意是所有国家,更有意思的是,服务消费的占比大概也只有发达国家同期平均值的七成,而政府服务消费占比却基本一致。

注意以上是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的,已经剔除了汇率因素。根据OECD组织统计数据,与中国大致同期阶段,OECD国家家庭消费占比为57.27%,最终消费占比为73.73%,而中国2023年分别为39.12%、55.06%。

事实二:居民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这也是网上经常提到的关键数据,中国也非常异常,远低于全球稍大点的国家。

中泰证券研究所曾经做了个统计,如下图所示,中国从2008年到2020年居民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异常低,只有美国、越南的一半,也远低于泰国、巴西等国家。


如果大谈“促进消费”的专家还有基本的学术常识,看到这样异常的数据,就应该明白,在消费方面,中国与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存在结构性偏差,也就意味着基于西方经济实践的理论,决不能照搬到中国,必须进行中国化改造。更不能强求中国向国外消费占比靠拢。

小镇今天复查了下最近半年谈促进消费的专家智囊公开发言,只有极个别注意到了这种结构性偏差,剩下的大多数就是拿着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照本宣科,最多在边边角角添加了一些中国的元素,比如国情、政策、讲话等。

虽然搞经济社科类研究,只要自圆其说、符合逻辑就行,不需要像理工科那样要求精确到小数点以后,但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偏差,这就已经不是偏差了,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

毕竟人和狗的DNA也有95%的相似度,能说人和狗是一种生物吗?


因此,要谈消费不足的危害以及如何提振消费,首先必须搞明白:

为什么中国跟发达国家不一样,跟发展中国家也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普遍的巨大差异?

正好美国商务部1月30日公布了2024年第四季度的美国GDP统计数据,统计显示,美国2024年第四季度GDP的67.95%来自于个人消费支出, 较三季度环比增长4.2%,增速扩大0.5个百分点。


注意由于中美统计口径有一定差异,比如美国GDP统计采取支出法,而中国采取生产法,因此不宜僵化对比中美同名统计指标。不过好在偏差如此大,所以统计口径的不同并不影响本文论点。

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占GDP的67.95%,但 三分之二来自服务消费,近年来美国 实物也就是商品消费基本不变,支出的主体、增长的主体都来自于服务消费。

所谓服务消费,也就是没有实物交换的消费,也被称之为劳务消费。比如理发、保姆、修理等常见服务,也包括教育、医疗卫生、保险、法律、文化体育娱乐、金融服务等等。

说到这就能明白为什么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占比如此高。

就以2022年美国GDP为例,美国一二产业GDP占比仅为20%左右,其他都是服务业。其中与美国政府有关的经济活动占11.4%,金融、保险、房地产、租赁占20.7%,包括法律、政府游说等服务在内的专业及商务服务占12.87%,教育、卫生和社会援助占8.35%,上述四项相加就高达53.32%,而中国对应部分占比不到30%。

美国的这些服务,如果剔除汇率、价格,仅看服务带给人的价值,能达到中国的两倍吗?

由于美国大量商品来自于进口,得益于美元升值,因此商品消费变动相对较小,只是从2024年开始因为种种原因,商品出现短缺、物价暴涨。比如美国鸡蛋价格较去年上涨超过50%,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24年12月全美鸡蛋批发均价为4.62美元一打,注意是源头的批发价,还没有计算运输、损耗以及终端销售等成本,到了2025年2月,有的地方甚至到了1美元1颗鸡蛋的程度。

但相比服务消费,商品的价格上涨还是可以忍受的。

需要再次强调,决不能把在中国习以为常的认知套用到美国。美国有一套非常完善的资本剥削体制,导致普通人刚性的基本开支占比极高。(参见《 》)

在中国认为的刚性支出其实很简单,基本是衣食住行,大量开支由政府和社会承担,比如社会治安、医疗、教育、法律服务、政府服务等。在中国,如果去政府办事需要好几趟,就会变成全国口诛笔伐的热点,国家也会专门部署提高政府办事效率,还会结合新技术加以改善,典型的如浙江的“浙里办”,这是一个一站式政府服务超级平台,当地人称“ 下载一个浙里办,就相当于在当地有一个副处级亲戚”。

而在美国不同,不要听信网上所谓的美国公务员办事效率高, 美国没有中国这种一站式的政府服务,更不会整合企业服务,在美国与政府、社会机构、保险、银行、通信服务商等打交道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交涉的主要渠道竟然是纸质邮件、打电话。一般来说,在美国生活的普通人,一年起码有一个星期需要专门处理这些杂务,因为办事效率太低了,可能打个电话咨询下就得排队1、2个小时。

很多中国人被温室惯坏了,真觉得全世界都跟中国一样在乎普通老百姓,竟然会觉得吃人的资本主义会更加温情。不说美国,前年饿死在日本的王懿,今年因流感死在日本的大S,如果这两件事发生在中国,中国人能接受吗?

在美国有一整套强迫消费的系统性剥削办法,把大量非刚需消费变成了刚需,以此满足各大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

比如公共安全依靠社区,普通人想要获得安全,就必须花重金住在高价社区;不发展公共交通,逼着人没车寸步难行,汽车成了刚需,而由于公共治安差,必须购买保险,又因为盗抢多,导致保费快速上涨;将就业、生活等各方面的待遇与固定住房绑定,于是必须承担与房子绑定的一系列税费,在中国人眼中,这些税费可以用“苛捐杂税”来形容。 (参见《 》)

除此之外,美国至今没有建立覆盖全民的养老、医保,而美国基本生活和医疗费用堪称天价,逼着美国人必须购买高价保险,还要承担30%拒保的风险。

而法律体系极为复杂,联邦、州甚至县都有不同的规定,一个非法学专业的普通人,很难搞懂美国的法律,又因为复杂的社会设计,导致很容易碰到法律纠纷,于是必须支付高昂的律师费用;类似的还有美国人一生都避不开的纳税,复杂的税费设计,导致必须依靠专业的税务师来报税,如电影《肖生克的救赎》,主角安迪之所以得到关照,就是因为他入狱前是一名银行家,非常擅长处理税务问题,这才为最终越狱创造了条件。


还有很多杂七杂八的费用。比如中国人很羡慕的美国大房子、大院子,这是中国人普遍的田园情怀。但注意,美国根本不存在“永久产权”,这不过是翻译的错误,实际是“足额支付费用后的长期产权”,欠税欠费就会被强制拍卖,还不允许自行售卖,而拍卖价格远低于市场价。

这个院子虽然属于自己,但必须按照社区要求统一规划,包括种什么绿植、草的长度、修建草坪的周期等等,想种菜、养鸡也得看当地法律、社区是否允许,否则等着被罚款甚至驱逐出社区、强制拍卖。

更多的不一一赘述了。总而言之,中美普通人的生活差别太大了,上述美国人的消费大头,在中国人的日常支出中,有多少呢?

多少中国人一辈子都没跟律师、税务师打过交道,房子只要还清贷款,就不必在承担房子的巨额开支,不至于像美国人那样为了交税费,退休后也不得不一直工作;甚至哪怕没有还清、月供也不还了,但如果只有这一套住房,国家也会保证最起码的居住权。至于教育、医疗的差别就不多赘述了。

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服务消费差异,那就是规模效应

商品消费要考虑规模效应,如中国这种超大规模制造业,生产的商品价格就是低;服务消费也是一样的,中国城市化率虽然不如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但是中国人口更加集中。

比如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乃至水电煤气网灯基础设施,人口集中建设的成本就低,这也是目前中国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面临的难题,为了一个村子几十户的供水,需要单独修一条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的供水管道和附属设施,放在城市里,同样的支出可以支持几十倍的人口。

日常服务也是一样的,同样是快递外卖,美国的配送费用远高于中国,人工成本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单件平均配送距离。美国配送距离远高于中国,这从美国外卖APP配送价格设置可以看出,普遍以7英里(10公里)作为基准配送距离,超过7英里才会额外加价,而中国通常在3公里内,更何况,美国送外卖基本是单送,而中国可以串起来一次性送好几单。

以上就基本说清楚了为什么中国的居民消费占比如此异常。的确在服务消费上,中国相比发达国家仍然有差距,但至少中国城市人口,与美西方之间的真实差距很小了,而一二线城市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美西方水平。

中国消费占比低,关键是价格低。当然价格低也导致相关服务人口收入低,但较低的价格对所有人都是有利的,毕竟一个人不可能自给自足。

如果真的要学习美西方经验,提高居民消费其实也特别简单,那就是搞全面私有化。 (注意以下是按照美西方模式的改革举例,也是某些人期待的,小镇坚决反对)

1.取消廉价的普遍教育,改成美国式的高收费;

2.取消公立医院,搞所谓的“免费医疗”,强制执行分级诊疗,没有家庭医生的批条不能去大医院就诊,最简单的想象就是改成莆田系医院模式,这已经比现在的美国医疗温柔了。

3.把菜篮子工程取消,国家不再继续砸钱保障食物供应,甚至像美国一样,把农产品高度工业化,普通人没钱只能吃工业化的冷冻、罐头蔬菜,想买新鲜菜蔬,价格起码得涨几倍。

4.火车、水电煤气网等等基本服务,价格直接涨三倍以上,再如网上很多人期待的,直接推出房地产税,每年硬性征收1%的房子市场价。

5.治安也变成付费服务,有钱人就是能享受更好的治安,甚至救火也是有钱人特工。

6.还有法律人士特别向往的美国模式,让律师成为每个人一辈子逃不掉的刚性需要。

仅仅上面这一点点改动,立刻就能把中国居民消费在GDP的占比提高起码10个百分点。

再然后,停止对科研、产业升级的投入,不要搞这么多投资了,国家也不要继续砸钱帮助最贫困的人民了,这又能把居民消费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

多么简单啊,只需要按照全世界多数国家的做法来,中国居民消费占比立刻就能跟OECD国家平均值差不多。

但,能这么干吗?

促进消费的目的,是服务于人,让国家更加强盛、人民更加幸福,是要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商品和服务,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是单纯的多花钱。

纯粹多花钱的促进消费,这是傻子才干的事。

中国的消费确实有问题,但决不能套用西方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被网络声音带着跑,要多关注网络上失声的人群。

他们是进城的农民工及后代,他们是留在农村的老人,他们是残疾人等低收入人群,这些人有的在商品消费上跟城市人口差不多,但是在服务消费上远远落后于城市人口。(参见《 》《 》)

接下来促进消费,重点应该加大力度提升这些失声人群在教育、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保障水平,把这方面作为下一步促进服务消费的重点之一,这显然需要国家来主导,那就必须坚持一定的国家财富占比。

最直接的,就是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养老金发放。 经济学的常识,低收入的人消费支出占比更高,中国还有几亿低收入人群,提振消费,当然要想放在这些人身上啊。

至于城市人口渴望的更高水平的服务消费,比如更优质的教育、文化娱乐等等,因为有利可图,可以政府监管、市场主导。

搞清病因,才能下对药方。

希望中国的经济学专家们,睁开眼睛看看房间里的大象吧,不要再对这些显而易见的基本事实视而不见,到底想做什么呢?

其他文章推荐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备用:大树乡谈2022、大树乡谈2023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