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试是英雄莫问出处,只要书背得稳题写得好就能拿到好分数。但复试则是个人综合考量,虽然只有中传等院校直接坦荡地提出了复试时需要“材料评议”,要全面考虑学生过往的院校、个人经历、科研能力,但其他院校其实也暗戳戳地存在“择优、择名校、择有经验者为先”的录取逻辑。这并非是第一学历歧视,而是老师们的直觉性反应,即“一个本科院校更好、经历更丰富学生”相对来说会更优秀。

☆ 在复试的面试环节,部分学校会允许学生提交个人简历,以全面了解学生过往;在面试问答时,有些问题也会直接指向学生过往的个人经历与能力;在练习导师环节,老师更需要看学生的个人简历、过往履历、项目成果。虽然说考研本身已经最大限度地剥离了如本科院校、个人经历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尽可能以“此刻”分数为依据,但实际上“综合性”考量依然在所难免。

☆ 这对于【本科院校实力不足】【跨专业】【没有相关实习】【没有相关科研能力】【在大三考研时才决定发奋图强】的朋友们来说确实不利。但这种“不利”因素只要处理得当,也可能会成为“个人机遇”,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Help.Help.Help.Help.

有救的有救的✦

别担心别担心✦

@TuTouSuo ™️

我们要分情况来讨论“没实习没作品”这件事:


第一,如果你是跨专业考研,尤其是理工科跨考,没有与新闻传播专业相关的学术作品或者实习经历,但是依然有本专业相关的实习或项目经历,那我们也不用太慌张。因为当前新闻与传播考研相当注重跨学科人才,只要你有相应的材料(项目经历或论文、个人论文、获奖作品、专利成果、实习经历)来证明自己的研究能力或者实践能力,在复试中不仅不会处于劣势,有的时候反而会成为老师青睐的加分项。

第二,如果你是理工科等学科跨考,但既没有本学科的项目经历,也没有新闻与传播相关的项目经历,履历基本为空白——这虽然不算理想,但也算情有可原。我们可以将复习重心放在两个角度:第一,认真准备你的跨考原因,说出一个足以让人信服的跨考理由并拿出足够的证明(初试成绩、丰富的专业知识、研究规划)等来展现自己实际上将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自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内容上;第二,你需要认真思考你的本学科与新闻与传播的关系,如果有可能产生联系,就提前准备如“如何用你的本学科知识助力未来的新传研究”这一问题,让老师看到你的灵活和诚意。

第三,如果你是新闻与传播本专业学生,但在大学期间碍于各种原因(封校、学校地理位置限制、学校本身机会有限)等原因也未能积累相应的实践经历,只是在校园内参与过校园媒体的运营,或者完全没有任何相关经历,那在复试中的确可能处于劣势。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尽可能利用这段复试备考时间,找到一项可以拿出来“展示”的优势,为自己的复试争取更多的赢面。

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情况,如果确实觉得自己“竞争力不足”,在担心成绩的同时想要为自己的复试多做一些准备,我们就需要先给自己明确一个基本的【准备方向】:你是希望以【学术研究】为中心,还是希望以【实践技能】为主,不同的偏向性决定了我们可以准备的具体内容。

以下四种提升方法,根据自己的偏好和报考方向任选1-2个就可以。

☆ 科研能力|准备研究计划书

研究生复试,老师最关心的莫过于学生的科研能力(学硕尤甚)。而对于过往没有科研项目经历的朋友们来说(毕业论文不算),在复试的时候准备一份详实且有价值的“研究计划书”,既是科研能力的证明,也在向老师展现你的诚意和努力。

所谓「研究计划书」,大家可以简单类比论文「开题报告」。本质上是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研究话题,并对这个话题中可以研究的问题、具体的研究角度、相关研究文献、你的研究方法进行细致讨论与梳理,并撰写成文。这个过程既可以体现出你的社会洞察与思考能力,也可以展现出你的学术研究基本功。

我们不需要立刻开始动笔撰写研究计划书(后续我们会专门讲解研究计划书的撰写方法,也会为大家提供研究计划书的批改修正)。现阶段,你可以围绕研究计划书,准备两个问题:

第一,明确你的研究领域,并且大致梳理该领域内已经有的研究视角,并阅读这些研究角度的文献或书籍。

假设你计划研究「饭圈文化」,那么你首先需要收集文献和相关书籍(如一些关于流行文化和亚文化的研究书籍),随后梳理出目前关于饭圈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主要研究方法、理论与结论是什么。

第二,在资料梳理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提出属于你自己的心研究问题,最好是能提出3-5个有价值的、有一定创新性的问题。

继续上述的例子,如若你发现当前的饭圈研究,主要集中在「饭圈极化」「饭圈民族主义」「饭圈成因与互动」等角度,鲜少探究饭圈与青少年、或者体育饭圈等角度,我们便可以就此提出新问题,确立研究计划书的基本切入点。

关于如何寻找研究话题,如何搭建基本研究框架的方法,大家可以先参考这篇推文

☆ 技术能力|自学大数据编程

新传的命都不知道被人工智能革了多少回了,希望未来的新传研究生懂点技术也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吧?根据前几届朋友的反馈,有计算机背景、工科背景、或者有一定计算机语言基础的朋友在复试里确实会得到老师的额外追问和特别关注,也确实出现过初试分数并不高,但因为有相关计算机的项目奖项,最终复试逆袭的案例。

所以,如果你的院校有计算传播/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新闻等相关方向,如果你本身有一定的理科背景,如果你对学习数据知识有兴趣,我们也可以选择利用这段时间入门学习一下计算机语言。

一般来说,首选就是学习【python】,但我更推荐大家试着从头开始搭建一个基本的计算机学科架构。这个过程非常难,所以短时间内我们并非需要一个“学了什么”的具体成果,而是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底层逻辑,开学之后可以在老师具体的课题组中,根据需要再去学习具体的计算机语言。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来完成基础入门部分的学习,给大家推荐几位B站的up主:

第一位:鱼C-小甲鱼。他有一系列关于各种计算机语言的入门课程(如下图),大家可以选择他标注为【零基础入门】的课程来学习,当然,在选择课程的时候也可以先了解一下课程相关的评论,看这节课适不适合你。


第二位:陈斌老师。陈斌老师是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授,他主要讲解的python,是真正以上课的方式帮助大家学习和理解python语言。

第三位:郑烇老师。郑烇老师是中科大副教授,主要讲解的是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好评超多,且讲解非常细致,大家如果是抱着「全面入门」的心态来学习,非常推荐郑烇老师的课程。

课程不求多,只求认准一个完整地学下去。这样,在复试的考场上,我们也可以从容地面对老师说:“在人工智能不断介入新闻传播和社会生活的今天,技术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而新闻人必须要理解技术,才能真正应用技术,所以我在寒假期间自学了...”

☆ 实践能力|运营一个账号

如果你确实没有实习,或者没有较为突出的实践经验,我们其实可以尝试从现在开始运营一个社交媒体账号,并在复试时大大方方地告诉老师,你在进行个人自媒体的尝试,共计发表了xx篇内容,获得了多少的关注和点赞,并在此过程中理解了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分发逻辑,能够敏锐感知网络热点。

我个人更推荐运营小红书,因为小红书支持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且也是当前流量较大的社交媒体平台。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将自己定义为【追星博主】【学习博主】【吐槽博主】【影视剧博主】【社会热点分享博主】等,这几类博主的流量都相对较大,如果能带上tag的话,无论是曝光还是讨论度都会比较高。

想要在短时间内运作一个自媒体账号,且能够有一个还不错的数据,第一步就是「蹭流量池」。

一般来说,在播的热门影视剧(如《哪吒2》),或社会大规模讨论的话题(如汪小菲和张兰)等都是比较大的流量池,我们可以以「发起一个问题」、「发出感慨」的方式来起号。比如今天余秀华撰写了一篇关于大S的文章,我们就可以在小红书直接做一个「大字标题」,叫「余秀华太会骂了!」或「余秀华骂汪小菲真的骂到了点子上」,带上相应的话题tag,很容易被推荐,吸引到较多的流量。

在有了初步流量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发一些热门话题的讨论(文字或者小视频),也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或者生活等等。但建议大家还是以热点为主,这样你也可以告诉老师:你希望做一个关注社会热点话题的自媒体博主,成为一个真正的传播者。

当然,社交媒体起号并不容易,不要尝试几次后效果不佳就轻言放弃,请大家务必坚持,因为在一次又一次内容创作中你积累的热点分析能力、起标题的能力、写作能力才是真正属于你的技能。

☆ 田野调查|体验生活,讲述故事


最后是一个不太常见,但是比较有趣的角度。在《外卖骑手被困在算法里》刚刚发表的那年,有一位秃头所的朋友在考研结束之后选择成为了一名外卖骑手,真正用实际行动去感受和丈量“何为被困在算法里”。同样,香港大学博士生王怡霖为了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前后共用了三年时间,成为一名秀场主播,以观察和感受主播的实际生活。

如果你有感兴趣的选题,比如网红、主播、外卖骑手、滴滴司机、农村女性等;如果你有感兴趣的故事,比如身边某个闪光的普通人,比如某个你了解但被忽视的社会群体,你都可以用这段时间去试着融入、理解、观察、成为。这种难能可贵的经历和体验,不仅仅是为了在复试中讲好一个故事,更是为了让我们真正意识到,新闻人和传播人的责任,本身就是进入社会内部,感受每一个齿轮的运转和疼痛。


☆ 选择适合你的方向


1、如果是学硕,建议以【学术研究】【研究计划书】为准备方向,以展现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思考能力。研究方向可以围绕目标院校,或者是心仪的导师主攻的研究方向,当然也可以完全由自己的兴趣来决定。

2、如果是专硕,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决定撰写【研究计划书】,还是【进行个人性的传媒实践】,当然,如果有兴趣【自学python或入门大数据分析】,那么在较为注重互联网、技术、计算传播的院校中,也会更有竞争力一些。

我们是以提升“复试竞争力”为目的进行的准备,必须要强调“功利性”和“性价比”,因此该阶段不建议大家再去进行“找实习”“从头参与项目”等回报时间较长、回报不确定性高的活动,还是以“短期见效果”“以新传为核心”“复试能展示”为主。

总之!拒绝焦虑,适当行动,等待好消息。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2026届39所院校全程企划 」

减少考研投入成本 一站式学习

清晰化院校考查内容 轻量简单

只学院校必需课程 删繁就简

Kill the Utopia

「2026版名词解释(正在售卖) 」

结构化背诵+贴合教材+轻量记忆

八大学科+必背300词+扫盲1000词

With tts

「2026答疑|资源|社群」

每天一篇论文带读&评论赏析

每天在线答疑/公开课第一手信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