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电子厂Pro,作者:森赛,原文标题:《单价两万的小布,被山寨干的一年就挣4000?》
最近几年沪哥沪姐的小资装备,Brompton折叠自行车必定榜上有名,手拿五位数的小布自行车,才算是拿到了“永久沪签”。
Brompton 是一个英国高奢品牌,专注于手工限量生产高端折叠自行车,以其紧凑、便捷和高质量著称。Brompton 自行车可以轻松折叠成小巧的尺寸,便于携带和存储,尤其适合城市通勤,被粉丝用户称为“小布”。
这几年Brompton销量根本不愁,然而到了2025年,突然爆出财务大雷:2024年利润暴跌超过99%!销量却上涨了32%,根据公司账目,截止到2024年3月31日的12个月内,利润从1068万英镑直接滑到4602英镑(约合41700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公司老哥几个不吃不喝,用一年的时间攒了一辆奥拓。
当年,北京芳草地的Brompton档口因为卖得太好,直接把地方换成了华贸的大旗舰店,可见当时风头正劲,然而成本也随之飞升。
而且雷总也在体验Brompton,搞不好小米折叠车的发售都在倒计时,这让所有小布粉丝都十分紧张,怎么中产还能把小布给骑破产了呢?
骑小布的都是什么人?
Brompton的车主群体,总结起来很简单,典型意义上的中产。
毕竟一辆售价1.5万+的折叠自行车,买它的第一步,是承认自己在经济上还有些许宽裕。但在北上广深,这辆车的使用方式却泾渭分明,折射出各地城市文化的不同解读。
在北京,小布是一辆交通工具。三环边上,李先生的Brompton折叠后塞进了后备箱,早上六点,他从家里开车到地铁站,停车,展开小布,一路骑进国贸CBD。他不关心限量色,也不玩改装,对他来说,小布不是一件潮流单品,而是“最后一公里”的解决方案。
北京的地铁高峰,比公司年会还挤,小布帮他在四号线和十号线之间少挤两个站,保住了通勤的体面。他同事看着他的车问:“这车不便宜吧?”李先生随口回:“也就一万多。”说这话时,他语气淡然,甚至有点不好意思强调价格,好像过度炫耀反而不合时宜,“双十一买的,还能送个气门芯”,他继而补充。
Brompton在北京的意义,大概和始祖鸟在海淀的意义一样,它就是个穿的,但懂的人都懂。北京的骑行环境称不上友好,但奈何通勤路程长、地铁高峰期堪比沙丁鱼罐头,一些人车库里常见的搭配是“一辆公路车+一辆折叠车”,和“路虎+凯美瑞”异曲同工。
这里的人没空关心你骑什么,骑就是了。唯一的问题是,北京SKP的保安,拦自行车不拦豪车,李先生有次说那是折叠的轮椅,才让进。
在上海,骑行只是表象,小布是一种展示道具,限量款才是重点。
武康路、安福路成了全球最密集的Brompton展场,车架颜色、改装件、限定款轮胎的曝光率远超骑行里程。小布之于上海,类似于LV手袋之于南京西路,一部分是功能,一部分是社会身份的延展;在深圳,小布又变成了一种科技产品。如果说北京人追求实用,上海人追求美学,那深圳人的关键词是“性能优化”。
车友群里讨论的重点,从来不是去哪骑,而是怎么再减重200克。小布车主们玩改装,哪怕是一个车架快拆扣件,都要比对数据、研究参数,最终以0.2秒的拆装优势说服自己花掉一顿海底捞的钱。甚至,有人干脆给小布上电助力,骑行不再是运动,而是效率工程。
当然,这些标签并不是凭空得出的,每个城市的车主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小布的意义。
黄浦江畔,孙先生推着他的Brompton,在武康路的咖啡馆门口站了一会儿。有路人问他这款颜色是哪年的限量版,他悠悠地回了句:“去年底的英国直邮。”言下之意,这台小布不仅贵,还不好买。其实他知道,自己每周真正骑行的时间,不超过五十分钟。更重要的是,这辆车在他生活方式拼图里的意义,只是身份的延展,或一段意外搭讪的开始。
“可能是今天天气不好,骑小布的姑娘可能是怕冻腿”,孙先生在帮陌生人解释。
深圳南山的科技园里,周工的Brompton已经被他改装得连官方客服都认不出来了。
钛合金车架、超轻碳纤维轮组、定制快拆扣件,他甚至研究过如何用3D打印优化小布的折叠稳定性。这车对他来说,不是交通工具,而是实验项目。有人问他:“这改装件加起来,花了多少钱?”他想了想,说:“不多,也就两台原装Brompton的价。”然后补了一句:“但轻了500克,提起来手感完全不一样。”
他的乐趣,或他们圈子的乐趣在于优化,在于改装带来的性能提升,小布在他眼里,已经从折叠车进化成了硬件平台,一套值得研究和优化的系统,“和我的工作一样”。
价格门槛、品牌光环、社交属性,决定了Brompton成为一线城市中产的象征,你得先接受1.5万的价格,才能讨论骑行体验。
Brompton不仅是一辆车,更是一个入场券,解锁一个新的圈层。这些人可能彼此不理解,但在小布的世界里,他们又构成了某种统一的消费群像。
而这个群体的消费逻辑,决定了Brompton的命运。几个月前,小布的财务危机被爆出,很多车主第一反应是:“这么贵的车,居然能卖亏?”但稍微想一想,他们也就释然了,愿意花三、四万多块买折叠车的人,并不是真正骑得最多的那群人,而愿意骑得最多的那群人,通常都在代驾。
孙先生认为,这个市场,一直靠着中产的想象力在支撑,而一旦想象力哑火,现实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
怎么山寨的小布有这么多?
男人的后备箱,是人生进化的时间胶囊。
最开始是两条华子、一瓶茅台,后来换成高尔夫球杆,再后来变成鱼竿,最后,安安静静地躺着一辆 Brompton。这个阶段,男人们已经不再执着于社交场合的排面,而是逐渐接受了一个事实:真正的体面,不是让别人觉得你体面,而是让自己觉得舒服。
所以当一个男人开始骑小布,往往意味着他不想再去讨好任何人了。但在深夜开后备箱掏折叠车的男人,总会被路人自动归类为代驾。
在刻板印象里,四轮车主和两轮骑士属于两个平行宇宙,唯有后座藏着折叠自行车的商务男,能像从小叮当口袋拽出任意门似的,突然切换成追风骑士。但凡穿件立领Polo衫,再加件撞色尼龙马甲,这误会当场就能立案,毕竟在人民群众的剧本里,您此刻就该掏出手机喊:“尾号9527的车主在吗?”
现实当然复杂得多。
折叠自行车,是城市骑行的最优解之一,它让人暂时跳出“车or地铁”的二元对立,为都市通勤者提供了一种自由、灵活、且有点身份感的选择。尤其是Brompton,可谓是折叠界的爱马仕,在北上广深,小布地位已经超过始祖鸟冲锋衣,成为新一代城市精英的象征。
小布的存在,是折叠车界的哲学命题。电动车意味着便捷,骑它的人是生存派;公路车意味着运动,骑它的人是自律派;而折叠车,介于二者之间,是一种优雅生存派。它能骑,能折,还能拎着进咖啡馆,像一个不动声色的生活方式图腾。
也正因为这种溢价感,Brompton 终于迎来了它的宿命,山寨大爆发。
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花 1.5 万买辆折叠车,但“有个小布”成了社交门票。有人觉得它是智商税,但又偷偷在电商平台上搜“Brompton 平替”;有人坚称品牌溢价太离谱,却在买了山寨款后,开始在小红书学习“如何调教车架质感”。
一辆正版 Brompton 要价一万五到四万,而某些“Brompton Style”山寨版,只要一千五。
乍一看,一样的英伦风,一样的折叠方式,甚至连那个 S 型车架的弧度,都做得惟妙惟肖。但仔细一摸,涂装手感不对;折叠一下,关节松垮;上路骑骑,避震感觉像是直接坐在水泥地上。可即便如此,山寨小布依然在市场上大卖,毕竟在很多人眼里,它的使命从来不是骑,而是“像”。
李然的第一辆“小布”,也是他在网站花了大几千买的,选车时也花费了不少心思,“没人承认自己是山寨,你搜国布,会有大批”。某天他拎着自己的国布走进咖啡馆,推门的一瞬间,正好对上了老同事的目光。
同事是个讲究人,衣服的品牌都带着英伦口音,李然知道,他那辆正品小布的发票还被精心折叠,放在家里的收纳盒里。
“哟,最近也开始骑小布了?”同事笑着点头,目光微妙地停留在车架上,像是一个珠宝鉴定师在审视一颗莫桑石。
“还行,折叠车就那样。”李然淡定回应,但心里有点慌。他甚至开始后悔,为了省那几百块,没选那家可以定制 B 牌贴纸的店。
同事坐下后,轻轻敲了敲桌面,说:“你这个……铰链的焊点不太对啊。”但同事没有揭穿,他只是若有所思地叹了口气,说:“其实也挺好,反正骑着玩,何必计较呢?”
然后,同事把自己的小布折叠好,拎起来慢悠悠地走了出去,在门口准备展开的时候,卡住了,同事上脚踹了几脚,脚蹬子飞到了马路上。李然一时间竟有些恍惚,仿佛自己做错的不是买了假货,而是破坏了莆田鞋友间的惺惺相惜。
类似的问题,成都的陈大爷从来没想过。
作为小区里最早开始骑折叠车的男人,他甚至没听过 Brompton 这个名字。他那辆银灰色的折叠车,是楼下修车铺老板送的,说是别人丢的,修修还能骑。
陈大爷觉得不错,天天骑着去早市买菜。没想到,某天一群年轻人围着他的车,七嘴八舌地讨论“这车怎么这么像小布?”“是不是稀有款?”“这是不是英国产的?”
他听得一头雾水。晚上回家,问了孙子,才知道自己每天骑着买鸡蛋的家伙,是很多人愿意花上万块买的信仰。
第二天,他在车架上贴了一张 A4 纸:“非卖品,不懂车的别问。”然后骑着车去菜市场,继续买鸡蛋。
真假小布之间,最有趣的区别不是车,而是车主的消费心态。骑真小布的人,会劝自己这钱花得值;骑假小布的人,则会说服自己其实没什么区别。
而当山寨小布泛滥到闲鱼上都要带个圈内专家去面交验货时,Brompton 这场关于折叠车的文化现象,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的缩影。
一个东西到底是工具,还是信仰,最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后者很少会丢。因为用户都把它藏得很好。
小步真的是被山寨干死的吗?
如果 Brompton 的财报是一出悬疑剧,那 2024 年的剧情无疑迎来了高光时刻,利润暴跌 99%,销量却增长 32%。卖得越多亏得越狠,一边被追捧,一边被榨干,堪称骑行界的瑞幸。
你可以说它被山寨害惨了,也可以说它是被时代抛弃了。但归根结底,它的问题,不是单纯的假货猖獗。
小布过去卖的,从来不是折叠车,而是折叠体面。它适合通勤,又能拎进咖啡馆,一种比你努力还比你优雅的精英叙事。而小布自行车,目前面临的财务危机,简而言之,就是打了个大嘴巴。口罩初期需求暴增,趁机扩张,却没料到市场需求一降再降,库存堆成山。结果,没及时调整成本,照旧用高成本生产、传统零售的老路,连转型都没想明白。竞争更是恶化,价格战一轮接一轮,导致利润暴跌。再加上清库存的艰难,最后在市场上受挫。
更要命的是,Brompton 自己也不争气,在北美和英国市场召回频发,产品口碑下滑,原本标榜的“匠心制造”,一夜之间变成了“质量问题”,就像你的人生导师,突然在朋友圈发了条“9.9 元秒杀链接”,看你不上道,还会给你私信,乃至语音让你帮忙砍上一刀,信仰裂开了。
但 Brompton 的困境,并非孤例。
许多高端品牌都经历过类似的信仰破产,从奢侈品到运动装备,没人能在浪潮之下独善其身。哈雷摩托过去代表自由、叛逆和美式机车文化,售价昂贵,却能让你在 Route 66 上收获 100% 的回头率。它代表的是摇滚精神,但时代变了,年轻人不再愿意花 20 万买一辆震耳欲聋、油耗惊人的摩托车,环保法规也限制了哈雷的传统燃油机车发展。
哈雷顺势推出电动摩托 LiveWire,结果老用户嫌它不够地道,新用户嫌它太贵,市场份额被本田、宝马蚕食,销量持续下降。
徕卡相机也经历了类似的命运,曾经是摄影师的信仰,标榜工艺之巅,但进入数字时代后,普通人拿起 iPhone 就能拍出好照片,而索尼、佳能的自动对焦和低光拍摄全面碾压徕卡的老工艺。结果就是,愿意花 5 万块买相机的人越来越少,而徕卡的粉丝,只能在艺术情怀和钱包干瘪之间做痛苦的拉扯。
如果 Brompton 真的哪天倒闭了,或许最开心的,反而是那些已经买了两辆小布的人。“上回遇到个北京大哥,他说担忧小布的都是闲的吃饱撑的,他更关心年后的二八酱别涨价。”他点了根烟,笑着说:“小布倒闭了更好,我家那俩直接成绝版。转手一卖,相当于别人花钱雇我白骑三年。”
“到底是京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电子厂Pro,作者:森赛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