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河南平顶山的马街书会,那可真是热闹得不得了!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这马街村里就人声鼎沸,麦田里、街道上,到处都是说唱艺人的身影,还有那数不尽的听书爱好者,从四面八方赶来,就为了这场一年一度的曲艺盛宴。2025年的马街书会,更是不得了,那场面,简直比过年还热闹!



马街书会,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文化底蕴。你可别小看了这个书会,它可是起源于元朝,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了。想当年,那些民间艺人自发组织起来,在村里搞个聚会,祈祈神、拜拜师、收收徒、说说书,还有亮书、听书、卖书、买书,啥都有。那时候的书会,就像是个民间艺术的大杂烩,啥好玩儿的都有。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这马街书会就从一个小聚会,发展成了规模宏大的群众文化活动。现在啊,一提马街书会,那可是全国闻名,甚至国外的朋友都知道。为啥这么有名呢?还不是因为那独特的曲艺表演,和那浓厚的文化氛围。



今年的马街书会,我可是亲眼见证了。那天天气特别好,阳光明媚,微风不燥。我一大早就赶到了马街村,生怕错过了什么好戏。刚到村口,我就被那熙熙攘攘的人群给震惊了。这哪儿是来看书会的啊,这简直就是来赶大集的!人挨着人,车挨着车,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我挤过人群,终于来到了那片600多亩的麦田里。哇塞,那场面,简直太壮观了!麦田里搭起了无数个舞台,每个舞台上都有说唱艺人在表演。河南坠子、鄱阳大鼓、四川扬琴……各种曲艺种类应有尽有。那些艺人啊,一个个都精神抖擞,唱得那叫一个好听!他们的声音在麦田里回荡,就像是一曲曲美妙的乐章。



我特别喜欢听河南坠子,那曲调悠扬,旋律动听,听起来就像是在讲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站在一个河南坠子的舞台前,听得如痴如醉。那艺人唱得真情流露,我仿佛都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情感。旁边的观众也是听得津津有味,有的还跟着哼唱起来。



除了河南坠子,鄱阳大鼓也是一大亮点。那大鼓敲起来,咚咚咚的,特别有节奏感。艺人们一边敲鼓,一边说唱,那气势,简直就像是要把天都给震塌了!四川扬琴也是别具一格,那琴声响起来,清脆悦耳,和艺人的说唱相得益彰。



我走在麦田里,就像是在逛一个曲艺的大观园。这儿看看,那儿瞧瞧,每个舞台都有新发现。那些艺人啊,一个个都身怀绝技,唱得那叫一个精彩!他们的表演不仅吸引了像我这样的听众,还吸引了无数的摄影爱好者。他们拿着相机,咔嚓咔嚓地拍着,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



除了看表演,我还特别喜欢和那些艺人聊天。他们啊,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民间艺人,有的已经传承了好几代了。他们告诉我,马街书会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表演的舞台,更是一个交流的平台。在这里,他们可以和其他艺人切磋技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我还发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那就是马街书会的观众也是特别的热情。他们啊,不仅听得认真,还特别喜欢和艺人互动。有时候,艺人唱到高潮处,观众就会自发地鼓起掌来,甚至还有人跟着一起唱。那种氛围,简直就像是在开一个大型的卡拉OK派对!



马街书会之所以能够如此吸引人,除了那些精彩的表演和热情的观众外,还离不开它那独特的文化氛围。你知道吗?马街书会可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呢!这个荣誉可不是随便就能得的,它代表了马街书会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而且啊,马街书会还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书会。你想想啊,一个书会能够发展到如此规模,那得需要多少人的努力和坚持啊!这背后啊,是无数民间艺人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汗水,为马街书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走在马街村的街道上,我感受到了那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到处都是曲艺的元素,到处都是文化的气息。那些老房子、老街道、老树木……它们都见证了马街书会的发展历程,也承载了无数人的记忆和情感。



看着那些热情的观众和努力的艺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马街书会不仅仅是一个曲艺的盛会,更是一个文化的传承。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古老的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爱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想这就是马街书会的魅力所在吧!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宁静和慰藉,也让我们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自己的根和灵魂。我希望啊,更多的人能够来到马街书会,感受这份独特的文化氛围,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支持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马街书会,你真是太棒了!你的表演让我陶醉,你的文化让我震撼,你的氛围让我感动。我相信啊,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一定会越来越红火,越来越精彩!也希望大家能够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对马街书会的感受和看法。让我们一起为传统文化点赞,为马街书会加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