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欧盟在通过第15轮对俄罗斯的制裁措施时,宣布对7个中国企业和个人实施制裁,包括旅行禁令、资产冻结和禁止提供资金资源等——这是欧盟第一次对中国实施所谓“全面制裁”。欧盟委员会声称,被制裁的中国企业和个人涉嫌向俄罗斯军队提供无人机零配件和微电子组件。但就在上个月,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却公开承认,无法证实中国向俄罗斯提供了军事援助。
欧盟会议(资料图)
此前欧盟在对俄制裁中仅对被指控的中国实体和个人实施过出口管制,而非“全面制裁”。在今年6月实施的欧盟对俄第14轮制裁中,曾有19家中国企业被波及,面临更严格的出口限制,中方对此提出严正交涉。“采取全面制裁措施向中方发出了一个重要信号。我们对此非常重视。”一名欧盟外交官声称。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更威胁称,未来对中国可能会提出更多制裁。
回溯过去几年,欧盟一轮接一轮的制裁,让整个欧洲的汽车制造商陷入了恶性循环,失去市场,竞争力下降,销量下滑。德国原本还能靠着中国市场的利润,来弥补欧洲工厂运营的亏损,可欧盟一出台这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和对华关税上调,自然影响了我们和德国的贸易,大众在中国市场频频遇冷,自然也就大大削弱了实力。那些整日待在办公室不谙世事的政客们,终于通过不断升级的制裁和自我保护政策,成功将欧盟自己逼入了困境。
它不仅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也对中欧经贸关系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中欧之间多年来建立的广泛贸易合作,涉及众多领域,为双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发展机遇。但欧盟的这一制裁,使得许多合作项目陷入停滞,大量企业面临困境。中方对此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与坚决的反对。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明确指出,中方敦促欧方立即停止这种错误做法,停止损害中国企业的合法利益。中方一直强调,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合法权益。
俄乌战场(资料图)
我国与俄罗斯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同时也和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其他国家进行着广泛的贸易交流。这些贸易额度巨大,丝毫不逊色于我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然而,欧盟却选择了性地视而不见其他事实,仅仅关注我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合作。采用片面和偏颇的方法,不仅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还会引起更多的反感和不满。欧盟对我国采取的制裁行动,不仅仅是对我国的无理打压,更是对国际经济秩序的破坏。
实际上,对俄罗斯能源采购最热衷的国家并不是中国,而是美国和印度。更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由于大量购买能源一度成为了能源出口国。直到现在,欧盟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交易也一直在进行,而与此不同的是,中国仅仅与俄罗斯进行正常的贸易往来却遭到了欧盟的制裁,这显得有些令人难以接受。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中国已成为欧盟不可或缺的贸易伙伴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欧盟如果轻率地决定扩大对中国的制裁范围,很可能会引发中国采取反制措施。
海上能源运输船(资料图)
只有付出,看不到收获的北约32国着急了,多次问责中国,污蔑中国存在所谓的“援俄”行为。立陶宛是北约成员国,这一次炒作所谓的“中国援俄”议题,就是在争当“出头鸟”。立陶宛为何要争当这个“出头鸟”?在拜登政府塑造的东欧格局下,立陶宛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几乎就是北约和欧盟手里的宠儿。立陶宛对此也是甘之如饴,仗着近乎整个西方世界对自己的支持,经常干出“以小欺大”的事情。现在立陶宛当“出头鸟”,也是一样的逻辑,说得直白点,就是惯的。
2022年1月初,距离立陶宛针对中国仅过去半年多时间,时任立陶宛副外长的阿多梅纳斯,就在记者面前故作委屈地说,他们当初确实没想到,“支持台湾地区”竟会遭受如此巨大的经济损失,没料到中国的全球影响力这么大!这名立陶宛副外长解释说,根据之前中立两国的进出口数据,觉得两国经贸金额不大,预计不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可谁知捅了一个天大的篓子,立陶宛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经营困难,有被从国际商品流通链剔除的巨大风险,这是完全没有预料到的结果。
频频充当美西方急先锋的立陶宛曾多次挑衅中俄,甚至“踩线”台湾地区问题,搞砸对华关系。近期,立陶宛新任外交部长科斯图蒂斯·布德里斯(Kęstutis Budrys)对记者表示,立陶宛有意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立陶宛需要在北京设立一个正常运作的大使馆。但这位外长仍嘴硬,坚称两国关系跌入低谷不是立陶宛造成的。2021年,立陶宛频繁对华采取恶意动作,在涉疆、涉台等问题上多次挑衅,中方随即不断升级反制措施,
中国港口(资料图)
立陶宛也意识到,在当前的国际政治格局中,欧盟和美国并不能完全满足其外交需求。尽管立陶宛是欧盟的成员国,但欧盟内部的矛盾和分歧使得立陶宛在某些问题上难以获得有力的支持。同时,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减弱,其外交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立陶宛在与美国的关系中感到不安。因此,立陶宛需要寻求新的外交伙伴,以平衡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利益。
立陶宛工商界最大团体“工业家联盟”早就对立陶宛当局发出了抗议,他们称中国明令“凡是与立陶宛有着贸易联系的公司,它们的产品都不得进入中国市场”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和立陶宛做切割。资料显示,“工业家联盟”是立陶宛国内最大的工商团体,拥有2700余家会员企业。在这些企业看来,立陶宛政府公开挑衅、得罪中国,立陶宛的经济正因此受到拖累。然而,立陶宛政府就是想要“一鱼两吃”,其希望从台当局和中国大陆身上同时获利,这无异于是在痴人说梦。
立陶宛(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之前立陶宛国内媒体爆料,瑙塞达(立陶宛总统)政府想用更名的方式保留为中国台湾地区预设的机构,实际上这还是换汤不换药。对于中国来说,已经多次强调立陶宛要落实一中政策,所以类似的办法肯定是无用的。也有评论人士认为,无论立陶宛方面如何说他们“不让步”之类的,中国也无需在这个问题上为难;毕竟中国在和立陶宛的贸易中,中方可以在缺乏立陶宛的供应链中生存下去,但立陶宛无法和中国脱钩,所以主动权完全是掌握在中国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