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锋
“纯棉棉被”实为廉价禁用化纤下脚料所制。如果不是澎湃新闻影子调查队在江苏苏州、浙江湖州等地通过调查发现并公开曝光,恐怕不少人还被蒙在鼓里,仍然还在花钱购买这种“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虚假标注”“货不对板”的产品,更不知自己被坑害到何时?
不少人都应该不会忘记,去年央视新闻曾曝光江苏南通、江西九江等地生产的羽绒服以丝代绒,甚至一些生产厂家制作的羽绒服、羽绒被,仅一格填充羽绒,其余部分皆为“丝”。根据央视新闻报道,这些地方的某些商铺,“不仅出售各类标识、质检报告,还主动给客户提供极具欺骗性的‘建议’,让这些伪劣的羽绒服在外观及相关标识上能够尽可能地以假乱真”。可谓知假、造假、售假到了明目张胆,一条龙运行的地步。
央视新闻公开报道后,大家也应该不会忘记,涉事地的市场监管等部门立即行动,对涉事单位和人员进行了查处。但为何声势很大的公开查处,仍没有对相关人员形成震慑,而今又被澎湃新闻影子调查队通过暗访发现,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等地居然还在利用来路不明的下脚料生产销售假棉被呢?
透过澎湃新闻报道公开的一些情节,人们似乎能够从中找出一些问题的答案。
澎湃新闻报道披露,浙江诸暨市的消费者姚先生在某平台购买了购买了10件、6斤同规格的棉被,收到后,发现产品做工粗劣,气味刺鼻难闻,被芯原料与长绒棉手感明显不同等问题。第一时间向店小二反映对方售假,“但对方始终坚称平台不售假,上架商品均经过严格资质审核。并称这款棉被含棉量大约是95%到100%”“质量很放心”,“姚先生要求升级处理后,专员先要求他出具第三方检测报告。姚先生照做后,对方又质疑该报告的真实性”,“怀疑送检的不是同一条被芯”。及至到后来平台“自行更改协议”,让姚先生“退货退款”,乃至后来商家主动联系要姚先生“协商和解”,并愿意按照“假一罚十”的金额赔付,并报销检测费用等。说明一是消费者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后,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并非那么容易,二则平台还有可能站在商家立场上,想方设法先解决投诉问题的消费者,直到最后纸包不住火,促使商家向消费者低头。
事实上,为了从根本上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一些平台先前推出了“仅退款”的措施,也就是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如果认为是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不用退回商品,仅退款就行。但不知为何,更不知从哪里冒出一股反对声,导致实行“仅退款”的平台取消了这一有利于消费者,同时又能成为根除制假、售假的杀手锏。
或许是有人以个别人靠“仅退款”从中牟利,进而让杜绝制假、售假的这一有效措施胎死腹中。青锋认为,如果商家认为有消费者恶意利用“仅退款”牟利,完全可以通过法律渠道维护商家自己的合法权益。或报警,或到法院起诉,通过法律手段,对从中牟利者予以震慑,更可以让“仅退款”起到良好的净化市场的作用。
总而言之,根除知假、制假、售假一条龙违法行为,相关部门必须要出重拳,下猛药,使出杀手锏,推出一系列有效措施,让假冒伪劣违法犯罪没有滋生的土壤。否则,今天捣掉了假冒伪劣羽绒服的窝点,明天捣毁了假棉被的生产厂家,后天有可能还会冒出来其他假冒伪劣生产、销售的新链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