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晚到春节档:CG热血与AI政治
王小鲁 林克
(本文原发于《经济观察报》,发表时有删改)
一
王:去年我们为春节档电影做了一期对话,尤其讨论了张艺谋的《第二十条》。今年春节档没有张艺谋的影片,但他的作品《秧BOT》出现在春晚上,杭州宇树科技的国产机器人集体亮相。这些机器人没有硅胶肉身,只有骨架,它们集体扭秧歌的视觉效果在我看来是有些奇怪的。首先,我感觉到张艺谋的确很聪明,他总是能够及时把握前沿话题,而且迅速将其加以占据,以他自身的创作资源开一个领域的先河,但是这个节目透露出他的思考是特别仓促和粗浅的。
林:对。在大年三十的当晚,我就被这个节目的魔性所震惊。果不其然,春晚还没有结束,就有很多有心的网友制作了机器人的表情包,发在聊天对话里,显示的态度就是一种嘲讽。一方面我佩服张艺谋对于新鲜事物的敏感,另外也会对他骨子里面的陈旧感到震惊。
王:我是这么看的,今年的春节有一个特殊的氛围,首先是外国TikTok难民占领小红书,然后是杭州一家公司的软件DeepSeek的出现,引起了国民内心的巨大波澜,更多的是一种民族自豪感。这个机器人扭秧歌的节目是在这个特殊的气氛下展开的。但对我来说——也许我对张艺谋作为文化祭司过于警惕了,或者说,既然他已经成为这般角色,就理当接受质疑。人工智能正带来一个全新的时代,我更倾向于新技术、新思维、新的生活和政治想象,这些概念应该一脉相承,但是到了张艺谋这里,他有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把一切都化到自己的熟悉的古老框架里。就是说,世界无论如何变化,都万变不离其宗,机器人来了也得给我扭秧歌,再新的技术我都能用裹脚布给裹住。所以我觉得他占据了一个崭新的表达领域,但他缺乏思考能力,他的思考比较简单粗鄙。
林:当然你也可以将这个节目看成一种反讽,在喜庆的节日里,它透露着一种说不出的诡异,好像和春晚的氛围并不特别融洽。就看你站在什么角度去看,当然我相信,这个作品应该和张艺谋以往的创作是一脉相承的。
王:如果是反讽,但就跟当代艺术一样,这依赖于后续话语的跟进,但我没有看到这些。如果说这是文化政治的方式,那也是一种十分消极的文化政治。而若从他一贯的文化心态来说,我则坚持我的看法。因为就像一个得了文化胃病的人,消化不了现代食物,消化不了可以不碰,但他把一切东西都拿到它祖传的蒸笼里蒸一遍。这些机器人也许很有技术含量,本身就值得展示,但这个作品我还是要将它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对待。关键是,导演是一个特别有影响力的人物,这个节目也出现在一个对中国人来说极其重要的场合,这都让他的这种表达成为一种文化原型,为后来者提供一个示范和来源,所以我认为它内里的陈旧和粗鄙应该被反思。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感受。如果以更善意的态度来理解,也许春晚的节目要寻求最大公约数,张艺谋将这种最前卫的新技术和喜闻乐见的民俗加以联系,是便于普遍的理解和接受。
二
林:其实春节档的几部影片给我的感觉和春晚也很类似,它们都给了我很强的撕裂感,大家都试图左右逢源,给人一种复杂的观感,其中《唐人街探案1900》尤甚。由于2024年整体票房成绩差,今年春节档的排片比较用力,只有六部影片,都是大IP,很集中,大多都是以前各个档期的票房冠军或票房大户,没有去年春节档那么“凌乱”——去年还有几部电影选择了撤档。把这些已经有观众基础和经过市场检验的IP电影凑在一起,可以看到市场一定要把这个电影大盘烘托起来,结果也达成了目标,一再刷新影史记录。但是另外一方面,其实今年的电影原创性更少,也许是害怕冒险,而且没有当代的故事,甚至《蛟龙行动》都是声称发生在未来某天的。以前的“唐探”系列都是发生在当下的故事,这次的《唐人街探案1900》也将故事时间安排在100年前。也许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他们究竟是怎样和当下的观众进行对话的呢?
王:中国电影越来越难于讲述当下和此地的故事,这些年大家习惯了过于曲折的呈现,曲折到表意递减,几乎感受不到初衷。今年票房最高的四部成人影片都算是古装片,也许它们有意无意地借用了中国古代文人擅长的借古喻今的手法。但无论如何,票房的高涨一定意味着,这些影片在某些方面是具有和中国当下观众进行对话的能力的,它们还是响应了时代的情绪。问题的确在于,这个对话是怎样进行的?我连续看了《哪吒之魔童闹海》、《封神第二部:战火西歧》《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唐探1900》,尤其是那些越来越提升的CG技术,带给了我一个相当热血的春节档。电影中的人物都能上天入地、荡涤寰宇,都在说着世间大道、天地正义,人也都变成了超人,其巨大的体能和行动都超出了地球引力和人类逻辑,但这热血主要是由CG技术建构起来的,这是一种虚拟的主体性,或者说是由现代技术所加持的主体性幻觉。中国观众都燃起来了。
我绝不是说CG制作的,就与人心不相关,那是心象,由人的主观所生成。我们可以分析这种主观,分析创作者的文化心态、商业计略。我想简略谈一下以上我说的四部作品。首先,《哪吒之魔童闹海》,按照推测将会有100亿以上的票房,这巨大的商业成功意味着这部影片将会被接近两亿的人观看,这是空前的,我称这是“史上最大规模的共情”,这意味着它在很多层面彻底击中了国人的内心世界,《魔童闹海》作为一部动画,是如何建构了这一巨大的吸引力的?一个方面当然是其强大的视觉想象力和实现能力,闹海那一场据说里面有两亿个角色,他们时聚时散,形成粒子井喷一般的运动轨迹,这一场被称为洪流对决,中国动画人的开拓精神这里就不用我来表扬了;另外一方面,它让人觉得燃的部分就是对于权力的质疑,尤其影片最后无数角色一起觉醒,在无量仙翁的“天元鼎”里发起了起义,最终砸烂了这个炼人矿的炼丹炉,量子井喷加反抗精神,这让人热血沸腾、肾上激素飙升。这一点延续了中国动画界这十年来一贯的精神。
林:其实我发现我们的感觉都差不多。观众的主流都认为这是一个有着反抗主题的本土故事,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中美对决的故事,他们找到一些细节,比如天元鼎上有一个美元的符号,玉虚宫的玉牌被人联想到美国绿卡,但我觉得都是过度解读。这些符号是零散的出现,其所指不清晰,观众一般都不会注意到,所以这层内涵恐怕都是人为强加上去的。我基本认同这是一个反抗的故事。看《魔童闹海》的时候,我也觉得热血沸腾,它对少年人的精神是肯定的,比如哪吒接受玉虚宫的考核,很像考公考编,最后哪吒放弃了这一切,其实也昭示年轻人对于生存和命运的一种态度。我比较感动是,这部影片最后东海龙王对儿子敖丙说,我们的经验也不一定是对的,他让儿子自己做主,这是父权的主动让度。另外敖丙本来要返回深海,但是又折返回来,哪吒说我知道你为什么回来,因为我们年轻,不知天高地厚!这句台词也特别感人。所以从这些地方来看,它总体来说是一部质疑强权、强调个人独立的电影。但他的撕裂处还是很明显的,他似乎对权力的质疑并不彻底,你可以说它反对的是执行者,而没有对于整个规则制定者进行彻底的质疑。
王:对于一部分内地观众来说,这一点是很敏感的,大家也是非常介意的。你批判的重点和最终的态度是什么?这一点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去研究这个神仙谱系,甚至要研究这些神仙和人间的象征对应关系。其实道教谱系在不同年代和不同流派那里是有差异的,在《魔童闹海》这部片子里,最大的反派是无量仙翁,但他不是玉虚宫的最高权力者,而只是其中的一个代理人,他上面还有元始天尊。但由于元始天尊在这部影片里并未现身,所以无量仙翁是这部片子里面地位最高的,事实上大家的观影期待也因此有所增益,然后有了一种革命快感。从某个角度来说,《姜子牙》(2020)的反抗性比它彻底一点,因为《姜子牙》对元始天尊也是否定的,当然在这部电影中,原始天尊被称为师尊,但姜子牙果断地砍断了通天梯,不再对此寄予希望。
饺子的第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相对于六七十年代那个国产动画版本的哪吒,其反抗性是有所弱化的,这一点大家应该都知道。当年是决绝的反父权,而且对于权力的代理人东海龙王是真的抽筋剥皮。《魔童降世》的叙事里混元珠是天地孕育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他反抗的一个是有点抽象的命运,另一个反对的对象是对哪吒有偏见的群氓,一个有着平庸之恶的世俗人群。但“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口号还是能折射出强大的独立精神,天肯定是最高权威,他是蔑视的。《魔童闹海》里也有进一步的地方,比如魔与仙的思辨。无量仙翁掌管的仙班其实都是坏人,玉虚宫洁白无瑕其实做的都是坏事,最后那些魔或者妖都觉醒了,发现了世界上真正的正当性何在,这种妖魔的觉醒也是一个巨大的颠覆性与革命性,而且,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无量仙翁,所以这个反抗我们还是要加以肯定的,而且它是被无数观众感受到了的,所以它还是有着很高的精神力量的。
但是很多人都在担心的是,这个片子因为没有出现无量仙翁的上司,它将这个最高力量加以虚位,因此也就有了更高权威出来执行正义、澄清乾坤埋下了伏笔的可能,于是也就非常容易落入窠臼。这个问题看起来小,其实牵涉到一个根本的问题。所以饺子导演的哪吒系列,终集其实特别重要,这牵涉到这个价值宇宙的构建质量。有网友的评论最直接,一个网友说:“烦透了这种高层隐身、中层搞事、底层遭殃的设定,无数次看得我血压飙升,哪吒虽然设定是魔,行事倒是深受忠孝仁义那套东西束缚,也不知道到底反了个啥?”他其实表达了大家都很关切的部分,尤其是有人从玉虚宫里发现了美元符号,然后说这是反美之类的的观点的出现,无疑都让人对导演的表达有了观望的姿态。
其实我对于来说,有一个私心愿望,我觉得西方是用《蝙蝠侠》《星球大战》等电影建立了大众文化中正邪对立的符号体系,其中所透露出来的正义精神已经深深浸入到了大众的潜意识深处,它加强了社会上已经广泛存在的关于正义的信念。我们的文化还没有发展出这个部分,但这几年中国动画在逐渐有所作为,并发挥了类似的作用,这些年,我们的真人电影跟我们的学术一样,往往是希望驾着逃离现实的飞行器逃离现实的,而动画片出其不意地表达了现实关切。包括《大护法》(2017)、《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姜子牙》(2020)、《大雨》(2024)等等。我称他们为中国的“动画现实主义”,它们利用动画和现实的疏离特性,却进行了一种现实感很强的表达,实行了一种更为直接的现实批判。它们还以动画的方式将中国神话故事进行改写和消毒,建构了关于正义邪恶对抗的场景,在中国观众潜意识深处进行了现代价值的植入。关键是它给予了大家以信念,我特别看重这一点。目前这些影片为了商业安全,对于这些符号的把握操弄上驾轻就熟,还是有让人不信任的地方,但从感性层面,它们对于广大观众还是产生了良好的文化效果,也就是说不管你讨论的符号是作者自己的设定还是故意误导,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无量仙翁。
林:考虑到《姜子牙》和这个系列有一个互文性,我有理由相信第三部原始天尊恐怕也不会是正面角色,但是天尊上头是否还有更高地位的神,或者因为投鼠忌器无法实现,就不得而知了。另外我说一点,《魔童闹海》将过多的屎尿屁笑话和严肃的内核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很不连贯的观影体验。用这么宏大的技术和壮丽的画面,然后来拼贴一些非常低幼的桥段,略感觉有些不协调。也许是因为春节档要照顾最大多数的男女老少的品味吧。
三
林:现在我们开始谈《封神第二部:战火西歧》。这也是我在这个春节档比较期待的作品,看完后也觉得尚可,没想到这部电影现在口碑并不好。有朋友告诉我,《封神2》的主题从“反父权”变成了“保家卫国”,感觉很没有意思。也有朋友对邓婵玉和姬发有爱情线不满,为什么不能是英雄惜英雄呢?这也反映了年轻人将当下的价值观投射到电影中。他们想要反对权威,他们喜欢女性主义,影片中没有,他们也就因此不爽——其实我也觉得这部影片突然说让邓婵玉当姬发的王妃有点怪异。
王:我觉得这部电影作为系列片中的第二部,引起争议几乎是必然的。它的整个叙事过于规矩,而且有点主旋律范儿,第一部戾气充天,父亲残暴,儿子弑父,自然很燃,因为这一部讲纣的非法性,第二部就顺理成章,要讲周的合法性,讲仁,因为这部以姬发为主角,姬发本来就是圣王的模范,是道德完人,这也是它最终代替殷郊成为天下共主的原因,所以这一部它也有反抗,但整体是建制和建构的,所以整个的调性就不一样了。从叙事的层面来说,现在的观众会觉得它有点平庸,因为太不诡谲了,而且从第一部建立起来的强烈的观影期待让观众有点踏空,因为从伐纣的角度来说,这部电影往前推进的幅度太小了。但如果放在三部曲中来看,这也许就是可以理解的,它是必要的一环。
这一集除了展现保家卫国的打斗,重点展现柔情。这柔情包括一条爱情线,就是邓婵玉和姬发之间的情感发生,《封神演义》中邓婵玉其实是嫁给了土行孙,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改编,影片要制造一对合乎美感的CP,有点生硬,但这对CP从造型、表演到行动线都很有魅力。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传统爱情线在现在并不讨喜,有编剧朋友跟我说,他们最近写故事都尽量避开传统顺直男的爱情戏,因为爱情故事现在没有人看。有观众骂姬发恋爱脑,但影片中的爱情线索的建构还是比较完整的,那尔那茜的英姿和于适的胸肌都没有让大家喜欢上这条线,说明了时代精神的确发生了转移。另外一条柔情线就是讲述周国的仁,邓婵玉被姬发救下后到了周国,看到人民生活其乐融融,上下同心,举国欢乐。电影有一句台词有点让人出戏,一个老太婆拉着姜子牙跳锅庄舞,姜子牙说我正忙天下大事呢,老太婆说,和老百姓一起快乐才是天下大事呢!这明显是在营造一个富有现代感的乐土和理想国。解构容易,建构难,但《封神:第二部》的爽感和热血感还是有的,虽然我也不喜欢殷郊变形后的造型,也感觉申公豹的线索残缺不全,仅仅是为终章做铺垫,但我觉得这部远没有网上说的那么差,因此在这里为乌尔善导演鸣不平。除此之外,我没有更多想说的。
林:我对于《射雕英雄传》也没有特别想说的,而且有点失望。尤其是男女主角都不是我心目中的样子,和小说中相差很大。造型也比较丑,不似徐克作品以往的飘逸、华丽、有想象力。客观地说,两个小时讲非常宏大的故事也是有点难,很多情节处理得像流水账。两个人物的爱情也不够动人,甚至有点荒唐。但是我觉得这一次徐克的处理比较有意思的是对于蒙古大营的展现,相对于过去所有影视剧的“射雕”,这里用的是蒙语,我们也第一次看到了一个说蒙语的郭靖。甚至对于大汗的塑造也不是单纯嗜血的魔王,而是富有人性,而且华筝公主在原著中因为嫉妒间接害死了郭靖母亲,电影中将华筝塑造成一个完全正面的形象。用了一个蒙古族的演员扮演大汗也算是一种尊重。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解读的话,江湖是香港人的自况,有很强的“在野”和漂泊的感受,另外这里与身份认同有关系,郭靖就是在身份认同上存在障碍的人物,它要为此去搏斗。徐克是一个出身在越南的华侨,在香港成名拍戏,如今在北京生活,所以对于身份肯定是敏感的。这部影片在族群意识方面有可以分析的地方。另外我也看到很多人赞赏的一个点是,电影把原著中郭靖的民族英雄身份处理成一个反战的英雄。
王:郭靖从来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金庸的武侠小说富有现代意识。电影中的族群和身份问题也与金庸本人的人生体验相关。但是这部电影想讲的东西太多,它什么都要交代,感觉还特别想展示中华武功——尤其让肖战表演的那一段武功特别尴尬,整部影片感觉就像一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片花。在开头部分,用了很长的时间来闪回介绍郭靖黄蓉的前史,同时引入各种江湖人物,很容易令人疲倦。本片的剧本有很大的问题,欧阳锋这条线索极其怪异,他究竟是不是金国的国师语焉不详,因此他和大汗在最后的一场恶战也就师出无名,缺乏合理的动机,而且那场恶战中他的魔鬼般的表现让影片从武侠片变成了奇幻片,让本片失去了整体均衡感和统一性。但更关键的是男女主角也没有将黄蓉郭靖的魅力演出来,郭靖和黄蓉的爱情主线不被大家认同,我认为这是本片最大的损失。还有各种问题,比如丐帮在蒙古大营的出现几乎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浪费了一个重要的情节。
但本片还是有一些亮点,本片的音乐很强大,以83年电视剧版主题曲为基础的宏伟旋律点燃了观众,唤起了大家共同的记忆。我认为有两条感情线也算是亮点,一条是华筝公主和郭靖的感情线,当她将郭靖从蒙古大营里偷运出来,并和郭靖拥抱做最后的告别时,那一幕让人泪奔。张文忻扮演的华筝公主有情有义、敢爱敢恨,拿得起放得下,她演出来了一种草原辽阔、人生潇洒的超越感。另一条线是郭靖和大汗的对手戏,巴雅尔图演出的大汗和郭靖的情感交流很有内涵,他情感含蓄但非常饱满,两人展现出了一种令人感动的关系。
我发现扮演大汗的演员同时也是《封神》的演员。《封神》的导演乌尔善是蒙古族人,他在选择演员的时候,喜欢起用少数民族演员,比如妲己是蒙族和俄罗斯族混血的女演员娜然扮演的,扮演邓婵玉的演员那尔那茜是蒙族的,费翔有白人血统,所以它的影片平添了一些异质性和异域感,超出了我们对于历史的主流想象,而这其实更符合当时多民族杂糅的事实的,这也间接带来了一种别样的美学风味。这一点和《射雕》中的多民族叙事有点联系,这仿佛是另外一个观看今年春节档影片的视角,从国族身份的复杂性的角度来看。这是我忽然想到的。所以不妨设想一下,《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由乌尔善来拍,而徐克去拍《唐人街探案1900》也许更合适。
林:哈哈。从这个角度也可以将这几部电影联系起来。那现在就说一下《唐探1900》,它让大家联想到了胡金铨想拍却未能完成的《华工血泪史》,当时胡金铨也是要让周润发来演一个唐人街老大,后来因为胡导去世而未能完成。而徐克又正好和胡金铨合作过,他年轻时是在美国学习的电影,所以他会更熟系美国社会,的确他更适合来拍《唐探1900》。现在这部影片的导演是陈思诚,我一直都觉得陈是一个不上不下的创作者,但他是一个成功的职业化导演,尽管他所有作品我都谈不上喜欢,但不得不佩服他对于商业电影敏锐的操作。回到我们最初的话题,他这个片子就是典型的左右逢源的作品,让持有不同价值观的人都能在这部电影中找到能够认同的元素。对于相对比较基层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当然是迎合了民族主义的情绪,因为它讲述了华人在美国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对于一些中产来说,这部电影似乎迎合了他们在当下所遭遇的移民焦虑;甚至于对于知识界的精英来说,这部电影对于移民史的“反思”,也很符合当下的某种“政治正确”。但它归根结底是一个娱乐片,不然也不会随意地让中国演员尹正去扮演一个印第安酋长的儿子。
王:这部电影的接受差异也是验证民众撕裂的试纸。海外华人、内地知识分子和一些网民,都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但它的吊诡之处在于,它反思和批判的是别处的制度,所以有人说,这部片子本来是你要对美国人说的话,你本来想告诉他们——你们要感谢在美华人,但你这个片子不去对他们说,却拿来和对中国广大的观众说,因此它的接受效果与影响力是特别奇特的。
林:如果这段历史是真实的,为什么不可以去了解,去认识和批判?我觉得这一点倒是没问题的,问题的关键在于陈思诚是用什么态度在处理这些材料。
王:我的意思是说语境的差异会造成认知上的错乱,如果没有充分讨论,也会带来思想上的含混不清,比如说它激发了过剩的民族主义情绪,这完全是一把双刃剑。《唐探1900》对大众文化心理的把握很聪明,他讲述了一个在别处、在另外一个时代的故事,因此完美逃过了现实主义表达的禁忌,但是它仍然具有现实感,仍然有宣泄当下观众情绪的出口。所以我同意你说的“左右逢源”。电影强调了华人作为一个整体的必要性,这一点也让人无话可说。白振邦说,我从未去过大清,但仍然因为故国弱小被人凌辱,再怎么努力都无法逃脱自己的国族身份,所以他要帮助革命党。影片中对于晚清一朝和故国的态度是多重的,电影呼吁要继续革命,要让海外华人回来支援。电影渲染了满清官员的颟顸无能,这里说到的满清和今天的世界是什么关系,在不同的观看者那里有不同的读解。影片毕竟是和今天的观众交流,这涉及其文化政治的指向性,也因此秉有现代价值的知识分子也能从中找到寄托之处。
余:这个片子是有真实历史作为基础的,包括华工修铁路、排华法案,周润发扮演的角色据说也是有原型的。但是据网友们的考证仍然漏洞很多,比如部落里面的印第安语不符合实际情况,当然这是娱乐片,无法求全责备。《唐探1900》在情感效果上是有着明确的诉求的,我们可以看到影片最后有一个彩蛋,是片中两个主角的后人去参观大英博物馆,看到了很多从中国掠夺来的文物,再次激发了民族主义情绪。他把不同国家的历史混在一起,进行情绪的强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导演的目的性太强了。我不觉得这种情绪完全是负面的,而是说它是否能够带来真正的思考,如果一味强化和宣泄仇恨,而没有理性的在场,是缺乏正面的意义的。
王:如果仅仅为票房进行煽动,这是非常不值得提倡的做法。这部影片在剧作上也是存在很多粗陋之处。我感到节奏太慢,证明它缺乏细节处理的魅力,很多喜剧效果制造也很一般,而且剧本像是AI写出来的,感觉没有真实的感情,到处都是夸张的戏剧性,还有亚里士多德所反对的机械降神,满眼都只在形式上说的通的逻辑,你可以说它有一种戏说和游戏感,不属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对于《哪吒闹海》的剧本我也有保留意见,包括哪吒这个人物形象的建构,给人感觉没有什么成长。但这些片子能在春节档存活并获得高度关注的作品,绝非偶然,而是有周密的控制和计算,它们有这么高的票房是协调了很多方面所最终形成的结果。在这个春节档,《魔童降世》是反权威,带来了电影史上最大规模的共情,《唐探》渲染民族情绪,《封神第二部》讲述姬发的仁义和准天下共主的道德情感,《射雕英雄传》是关于中华武功、反战与和平主义,这些都汇聚在一个盘子里被大家所接受,一共有20亿人次的观众面对面交流……中国人的集体脸庞在其中若隐若现。
这是在一个CG技术爆炸、AI电影呼声极高的春节,大家都惴惴不安地等待新技术的下一次震撼。我作为写作者和很多人一样面临的是AI技术带来的写作焦虑。DeepSeek的综合分析能力十分强大,它能用文言文写一篇长文,几乎没有语法错误,这是今天的一般学者都望尘莫及的,未来的社会质量和文化现实将在何种程度上由AI决定?问题的关键在于,AI的发展能力依赖于联网数据的喂养,是谁在教育人工智能,西方AI伦理学的学者们担心那些程序员到底带来了怎样的政治倾向与文化偏见,对于民众来说,我们投喂的公共产品又是如何影响了AI的文化观念与政治意识?我们在历史上和今天所行的一切,所生产的一切文本都决定了未来AI的特质和DNA,我们如果仁慈而有现代精神,AI也会被如此塑造,如果我们的文本里面缺乏正义感,充满了狂妄的情感、邪恶的意识和对于民众的欺骗,未来的AI也会是如此这般。像春节档这些影片一定会成为机器人学习的样本,会强烈写入未来AI的基因。所以我们要谨慎面对这些文本,同时我们也要积极生产出自己的文本,投喂AI,为它提供数字食物,让它拥有我们的基因,这样一来,当我们的大脑被未来全能的AI所淹没的时候,我们的眼泪中至少可以包含一丝欣慰。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