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开年最火的话题,莫过于《哪吒之魔童闹海》。
这个带着黑眼圈、史上最没正形的哪吒,到2月10日已经一举拿下85亿票房,不仅成功问鼎中国电影票房第一的宝座,还打破了好莱坞影片的垄断,成为全球80亿票房俱乐部的成员,重点是票房数字还在继续增长。
原本是并不打算去凑热闹,但被当时50亿的票房记录所吸引,最终还是走进了电影院,看过电影就被哪吒2的诚意和大胆所打动,也有些许感慨。
2024年到2025年,中国诞生了两大现象级的游戏和影视作品,从黑神话悟空,到《哪吒2》,不难发现,两者成功的路径也都有那么几分相似,或许对于亟待突破的中国快消品行业而言,也有值得借鉴的部分。
肉眼可见的品质和态度
如果说哪吒2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肉眼可见的品质感。
一方面,品质来源于无处不在的细节之上。
从影片开始到结尾,大量的人物、场景、战斗特效都近乎完美,而且画面中的人、建筑、场景都很精致且细致。
比如敖丙和哪吒的衣服,虽然看起来衣服并不复杂奢华,但细节上却丝毫没有半点放松,衣服上不太规则的门襟龙纹和衣领的暗纹,甚至衣服缝边长长短短的针脚,都能看出手工缝制的质感。
再比如在陈塘关大战时,鲨鱼怪手臂上的旧伤疤、残破缺失的盔甲、污渍每一处都很细致;再比如连接众多海怪身上密密麻麻的铁链,杂乱但有序,让战斗场面没有混乱,只有暴力美感。
事实上这些画面在观众面前很多时候只是一闪而过,也很难看的非常清楚,但这些小细节带来的整体品质感的提升却是实打实的。
另一方面,《哪吒2》的品质感还体现在对待产品的态度上。
这背后是导演饺子对品质的认真态度,在接受采访时,他认为如果说《哪吒1》是动画团队用“小米加步枪”的条件,那么《哪吒2》则是集结了“整个龙族最坚硬的龙鳞”,用1900多个特效镜头、1万多个特效元素。
1900多个特效镜头意味着巨大的时间和技术成本,事实上在《哪吒2》筹备期间,各种资本已经看到了商机,但饺子没有在《哪吒1》的基础上趁热打铁收割一波热度,也没有进行商业的捆绑,而是近乎苛刻的态度来做好产品,让《哪吒2》足月出生,并没有被资本催熟。
比如哪吒挣脱穿心咒成为岩浆流体的场景,每个镜头都经过数十次的调整,耗时3年打磨,视觉表现达到国际一流水准。因此在整个《哪吒2》没有看到一帧崩坏的画面,自始至终每一帧都保持了高品质。
此前黑神话悟空的成功,也与制作方对品质和细节的追求有关。
回到消费品行业,《哪吒2》品质和长期主义的精神,更值得行业去重新思考。
在过去一段时间中,消费品行业的增长更多来自于消费升级带来的高端化和结构性升级,但新消费却走进了一个怪圈,有限的品质升级但却有着远超品质的定价。2024年出现的消费理性回归,很大程度上也是市场和消费者对新消费的一种不满和自我修正。
对于消费品品牌而言,那个垄断“品牌+渠道”就能包打天下的时代逐渐过去,互联网改变了品牌传播的方式、改变了头部品牌对渠道的垄断优势、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方式。
因此对于消费品企业而言,未来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竞争,竞争的逻辑也在发生改变,产品创新固然有市场、成本方面的综合考量,但消费品企业更需要打造真正的性价比,打造具有“肉眼可见”的工匠精神的产品,而不是有限升级、节节收割。
另一方面,哪吒强大的特效背后,是138家本土动漫、技术等团队的集体协作,抛开企业间的竞争,共同推动行业进步,这种“大河有水小河满”的思路,或许能给内卷难停、难有突破的消费品企业一些新的启发。
与用户共情和情绪赋能
哪吒是耳熟能详的国内知名传统文化IP,哪吒闹海这一故事让几代人来讲,可能说的都是同一个版本。
近年来,关于哪吒的国内各种影视、文化作品数量惊人,但为什么只有《哪吒之魔童闹海》能够“全家欢”,让众多年轻人甚至中年人愿意到电影院里一看。除了本身电影制作的品质外,《哪吒2》抛弃了刻板的沉浸式主线叙事风格,实现了传统IP的现代化翻新,并与消费者建立共情。
一方面,《哪吒2》将传统IP与当下的新文化自然融合在一起。
电影中敖丙版哪吒上线时,也是对1979版哪吒的一种致敬,但按照惯例,这种致敬并不会在影片中点破,而是交由观众发现和讨论。
但在电影中,太乙真人却自己来吐槽了一句“这才像正版的么”,一般吐槽不应该出现在正片里,但《哪吒2》偏偏就这么做了,却丝毫不违和、不出戏。因为近年来脱口秀的兴起带来了吐槽文化的兴盛,这句官方吐槽成了自然而然的感情流露,反倒成为会心一笑的笑点。
另一方面,《哪吒2》走了一条非经典形象和现代价值观结合的创新路线。
《哪吒1、2》打破了传统哪吒一身正气的经典形象,没有强行的榜样说教,而是赋予了其“小混混”式的个性,诸多情节、人物也影射当下社会时弊,精准切中了社会情绪,传递了牛马的心声、二次元不被社会认同的燃文化和年轻人的反抗精神,而不是仅仅提供普世正能量,反倒赋予了电影一种新的情绪价值。
对于消费品行业而言,这一大胆的做法也值得思考。
一直以来,消费品企业的营销和传播走不出“传统叙事”、“一身正气”、“情怀至上”,品牌和传播中多了几分矫揉做作,少了几分自然流露,多了几分端着的生硬,少了几分接地气的随意。
所谓消费者主权时代,是物质极大丰富后,在产品品质、价格、功能没有绝对差异的情况下,消费者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选择权。
未来能够打动消费者的,情绪价值或许是一个全新的机会,这在互联网、手机、造车新势力等已经得到了初步验证,但在传统的消费品行业还没有找到突破口,企业品牌和营销还需要走出“高大全”的老形象,多尝试下新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