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有书山的那边来源 | 有书(ID : youshucc)
内耗,是现代社会很多人的“通病”。
每天明明什么也没干,身心却累到不行。
没有什么难过的事,但生活就是开心不起来。
想要改变,做出了行动却收效甚微。
像失足掉入一个泥潭,屡次爬出屡次失败。
精疲力尽,又无可奈何。
怎么从根部认识内耗,并摆脱内耗呢?
全球知名的个人成长导师史蒂夫·帕弗利纳认为:
每一次内耗,就是由能量调配不均,没有足够能量关注外界,创造周围新世界而导致。
没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处事摇摆不定,更是加剧内耗的痛苦。
从以下4种常见的内耗状态,分析能量流动,带你更深入地了解内耗这个“黑洞”。
建议每位深陷内耗困扰的朋友,仔细阅读这篇文章,特别是情感普遍细腻的女性朋友。
高度敏感:过度咀嚼某件事,假想那件事带给自己的伤害
只有精神稳固的人,才不会活得像一片浮萍。
只有内在能量稳定的人,才不会高度敏感。
“你是不是反应过度了?”
“怎么老像小孩子一样,这么情绪化?”
具备敏感人格特质的人,常被这样恶意评价,也常被这些言语伤害。
他们不是性格缺陷,而只是过度敏感的人,更关注环境变化。
身体内的能量,极易随别人的来往而流动。
提起演员王琳,或许有人不认识。
如果说《情深深雨濛濛》中性格强势的“雪姨”,大家心中都有了印象。
别看她在剧中伶牙俐齿,现实中的她却是一个敏感多疑的女性。
比如在她的情感生活中。
她前后开始的两段婚姻都以分离结尾。
单身很长一段时间后,因某个节目,王琳认识了一位对她满眼爱意的男人。
有几个瞬间,王琳确实心动了。
但就在往下推动进程时,王琳喊了“暂停键”。
因为她是一个高敏感的人,她对幸福和痛苦的体验,超乎平常人。
如果一个安定、安全的环境,高敏感人群感受到的可能是一种幸福,也可能是一种负担。
因为过于浮动的外界能量,让一个人内心丧失安全感。
而稳定住自己内在的能量,就是摆脱过度敏感的开始。
内心有自己的归属,有自己生活之所以存在意义的核心。
无惧外界风云变幻,只要是内心足够笃定,就能守得住内在的那份能量。
活成一棵坚固的树,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活成一根柔韧的藤,沉着冷静,温柔有力量。
过度情绪化:由点到面,坏情绪极易蔓延
一个人处在内耗状态时,情绪很容易起伏,且坏情绪不容易被消化。
在平时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情,这时就像一个点着的火药线。
一旦触发,迅速蔓延,无法控制。
看到一位网友说出自己的故事。
她有一个亲戚,从小就喜欢用自己的无知,打击她的内向性格。
说这种性格长大后,会一无是处,做起事来处处碰壁。
而网友的父母,同样也是内向性格的人。
他们非常赞同这位亲戚的言辞。
在这种环境包围下,网友慢慢陷入一种深深的羞愧感。
心底一直有一种声音在说:身为内向性格的你活着就是一个错误。
后来甚至习惯拿自己的缺点和身边人的优点进行比较。
机会面前不敢争取,不敢在人群中大声说话,活成一个小透明。
遇事也没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其实,这是把自己的能量习惯性地交给了外人。
此时,不妨聚焦情绪,直接面对。
给自己一点安静的时间,真正地从内心给自己多一些肯定。
常常胆怯:害怕惹怒别人,害怕开始行动
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
有的人用自身的能量,向外拓宽边界,变得越来越强;
而易胆怯的人,是用自身的能量压制自己更大的潜力,根本不敢行动。
内心真正的想法,也很难表达出来。
丽娜大学毕业后,屡次跳槽,3年内换了4家公司。
因为她总是很难处理好职场中的人际关系。
原来,丽娜在工作中,面对同事的求助根本不会拒绝。
即使自己很忙,也硬扛下来,最后什么工作都没做好。
之所以不敢拒绝别人,就是怕破坏人际关系,造成更多的麻烦。
而这一习惯,也是在父母从小对她的“教育”中被驯化。
做事畏首畏尾,本来可以发挥出的能量,被生生压制。
思维逐渐内化,想要改变,变得越来越难。
不敢轻易迈出原来的生活,恐惧迎接新的变动。
但其实,你永远会比你想象中的坚强得多。
我们不能永远困在过去,要允许新的事情发生。
只有开始行动,开始接纳新事物,内耗也会逐渐摆脱。
完美主义倾向:若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就会偏执
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类人。
对自己的生活,总是要求100%的完美。
比如婚姻、事业、孩子……
要求另一半样样完美,如果有哪个地方自己不满意,就常常陷入内耗。
为此烦闷,甚至会偏执地要求另一半去改变。
事业也是如此。
给自己设立很高大的目标,如果努力过后没有达到。
就会陷入纠结和痛苦中,不会轻易放过自己。
这样的人内心的成就感很低,因为ta总是在追求更好的。
但生活有时候就像白居易写过的一首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有时候看似自己追求的东西,没有得到。
但兜兜转转,做好当下,顺其自然,想要的或许在下一个路口等着你。
对该放手的,就放手。
不给别人施压,也不给自己施压。
慢慢去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们来到世界上,不是为了做一个虚弱和被动的人。
打造自己的能量,才有更多可能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面对人生这座宝藏,挖掘得愈深,收获得愈多。
作者简介:有书山的那边。来源:有书(ID:youshucc),让阅读不再孤单,2000万阅读爱好者都在关注的公众号。
点赞、分享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