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当今国际格局中,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是其国际地位与国家安全的关键支撑。军事力量涵盖多方面,其中核力量更是战略威慑的核心要素。
在全球军事战略布局里,核力量领域一直备受关注。各国对于核力量的发展、规模与态势极为重视,因为它关乎国家的战略安全与国际话语权。
而在核力量范畴内,核载具作为核弹头的投送平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核载具的种类、性能与数量,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核力量的实际威慑效果。
联合国五常作为全球核力量的关键代表,这一地位已获国际广泛认可。然而近期,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公布的一组关于全球核力量的数据却引发诸多质疑。该研究所公布了全球核力量数据调查,在这份报告中,中国核力量相关数据再次成为焦点,中国毫无意外又被排在第五位,核弹数量还远不及美俄。更引人深思的是,报告显示中国核弹数量虽从 360 枚增加到 410 枚,但在部署一栏竟显示为零,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英法两国。
全球核力量的格局一直是国际战略博弈的重点。SIPRI 公布的数据不仅涉及核弹头数量,还包含其他相关核载具等信息。德国军事专家鲁普雷希特就发现了其中一个有趣问题。SIPRI 声称中国只有 20 架轰炸机具备战略核打击能力,可鲁普雷希特指出轰 - 6K 并不具备核打击能力,即便 K 型具备该能力,数量也与报告数据对不上。
SIPRI 在报道中提及中国有两款轰炸机具备战略核打击能力,分别是可搭载常规空射核弹的轰 - 6K,以及 10 架能够搭载空射中程弹道导弹的轰 - 6N。但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个数据真实性存疑。依据公开报道,解放军经过多年装备建设,轰 - 6 各种版本数量已超 200 架。若中国核打击能力仅如报告所言那般有限,显然无法满足解放军的战略需求。不过西方这种认知也有一定“好处”,在他们眼中中国核力量似乎很“脆弱”,甚至觉得中国可以放心大胆再生产一些核弹头,比如 1000 枚。
实际上,中国空军核发射平台的实力不容小觑。轰 - 6 作为中国装备的大型轰炸机,尽管服役时间较长,机型源自图 - 16,但经过航空工业持续不断的改进升级,如今已拥有三种最新版本,包括空军 K/N 型、海军 J 型。轰 - 6K 换装涡扇发动机后,性能大幅提升,最大载弹量可达 9 吨,最大航程能达到 9000 公里,作战半径超过 4000 公里。在日常任务中,其 6 个挂架常携带长剑系列巡航导弹、鹰击系列反舰导弹等,从这些性能与挂载情况来看,轰 - 6K 常核兼备并非难事。
轰 - 6N 更是轰 - 6 系列的重大升级型号,它是空中加油版。在众多报道中,其性能实现质的飞跃,已真正迈入战略级别轰炸机行列。轰 - 6N 最大航程超过 1 万公里,作战半径超过 5000 公里,最大载弹量甚至高达 12 吨以上,这样的性能基本与美俄入门级战略轰炸机相当。回顾历史,几十年前轰 - 6 就曾承担过核弹载机任务,如今这些改进升级型号性能更加强悍,作为解放军唯一的空基战略核反击平台,完全可以确定它们具备常核兼备的能力。
至于轰 - 6 的装备数量和可供核打击的平台规模,我们可以从一些公开画面略窥一二。去年东部战区曾出现轰 - 6K 以 9 机大编队出动的场景。若将其他几大战区的装备情况考虑进来,数量必然成倍增长。况且轰 - 6N 也已装备多年,其数量肯定不止 10 架。而且瑞典这组数据中,轰 - 6K/N 的作战半径只有 3100 公里,明显是大幅缩水后的性能参数。
在西方视角里,中国核力量虽充满神秘色彩,但似乎并不可怕,他们认为中国核装备数量稀少,可供发射的空中平台也较为落后。然而这种看法对中国而言,利弊共存。战略核力量靠的是实实在在的实力,并非言语吹嘘。既然西方认为中国核力量薄弱,那中国就稳步发展,努力提升,待下次数据统计时,展现更强大的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