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土栽培体验农业生产,到无人机操控触摸现代科技;从心理木工坊掌握传统技艺,到抗战纪念馆涵养红色精神……这是江苏扬州市江都区郭村镇孩子们充实而精彩的一天,也是数智技术赋能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生动写照。日前,郭村镇家校社协同育人数智“教联体”在扬州成立,来自南京、扬州、苏州等地的学校、政府、家长和企业代表等参加了成立仪式。
“数智技术为‘教联体’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广阔平台。”项目指导专家、扬州大学中国乡土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刘佳介绍说,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速发展,通过这些数智技术能够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与信息壁垒,充分整合区域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智能化、协同化、高效化的家校社大教育生态系统。
据了解,数智“教联体”非传统的实体社会组织,而是借助数字技术和智慧教育手段,探索构建让多个学校、社区、局委办、场馆、社会团体、企业链接凝聚,实现人课场财物资源共享、活动供给互通的新型教育联合体模式。
扬州市郭村镇是知名的革命老区,镇域及周边拥有近20所中小学及幼儿园。此次开发的郭村镇家校社协同育人数智“教联体”数智平台,由扬州大学中国乡土教育研究中心研发。平台通过优目标、优结构、优方法、优过程、优机制、优路径,为“教联体”建构良好的镇域教育生态。依托平台,家校社共建“1+1+N”协同育人模式,即为每所学校建立一个数字平台,为每个家庭开放一批劳动实践基地,集聚全镇及周边N个社会资源单位。
“建设‘教联体’核心在教,关键在联。”郭村镇镇长刘九敏介绍说。成立大会上,区域内近10家单位获聘成为“教联体”校外资源单位。其中,既有农场、养殖基地这样的农业生产单位,也有纪念馆、文化馆等社会教育单位,还有无人机协会、公益组织等社会组织,极大拓宽了教育的空间、资源和平台。
“教联体”建设质量如何?怎样评价家校社协同效能?
会议期间,扬州大学中国乡土教育研究中心基于数智“教联体”可视化平台的数据分享的人工智能背景下县域家校社协同育人“协同指数”评价模式,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重视。
打开塘头小学五年级学生李可的数据端口,学校的劳动素养教育、家庭的劳动实践过程、农场的农业科技体验……教育的方案、图文、成果、评价等信息一目了然,过程有序衔接。李可不仅可以根据自身喜好通过平台报名参加实践活动,学校和父母还可以在平台上直观地跟踪了解和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而她个人的数据又与其他同学的教育数据、学校的数据、社会资源单位的数据相互交织,共同汇入教育教学的数据洪流中,成为教师完善教学方法、学校统筹域内资源、政府制定教育决策的基础依据。
“依托数智平台有效实现了‘教’”的定位,‘联’的合力,‘体’的建设。”江苏省教科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专家刘霞认为,数智“教联体”可以更有效地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整体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未来,随着由点带面的示范推广,教育的主体、资源、内容和数据等将更加丰富,一幅“数”联家校社、“智”融人财物的教育图景正徐徐展开。(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李澈 通讯员 庄文斌)
作者:庄文斌 李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