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看一些小说、影视等作品时,多少都曾把自己代入过主角的视角。
这种视角代入其实很正常;而在现实中,通过努力,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角。
William Tung from USA, CC BY-SA 2.0
但是,有些人在自己当「主角」的同时,却把别人当成 NPC。
比如在公交地铁等公众场合,大声外放短视频的人,好像意识不到这对旁人有什么影响。
即使有人提醒,他们也可能反驳一句「关你什么事」。
图源网络
因为自己觉得无聊,就在电影院把手机屏幕开到最亮,开始漫无目的开刷的人,仿佛也并不关心在场的其他人,会受到怎样的打扰:
u/Akirex5000 / 图源 reddit.com
在健身房忘我脱衣,练后器械随意乱丢不归位的人,似乎也从未意识到,这会对认真训练的旁人,造成什么影响。
而这种「旁若无人」的现象,在 TikTok 等社交平台上,更是常见。
国外网站 Buzzfeed,就曾经汇总过一些有争议的视频。
例如,一名女子在超市拍 TikTok 视频时,把一堆面包当成椅子来坐;
Dmitry Makeev, CC BY-SA 4.0
为了视频效果,一对夫妻在宝宝性别揭晓派对上,把整条溪水染成了蓝色;
Stream flowing towards Comwich by Ken Grainger,
CC BY-SA 2.0
甚至还有 TikToker 在拍视频时,把无辜路人推开,发视频吐槽这些「背景人」打扰了她的自拍。
种种「把别人当 NPC」的行为,让「主角综合征」(Main Character Syndrome)一词在 TikTok 平台上引发热议;而「主角」标签(#maincharacter)也在国外各种社交平台上,拥有数十万篇帖子。
Instagram 截图
那么,究竟什么是「主角综合征」呢?
主角综合征这个词,其实并不是医生们用来诊断疾病的术语。
它所描述的,是一种心态或行为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们认为自己是生活中的主角,而其他人只是舞台上的背景板。
Wharton Center, CC BY-SA 3.0
举个例子,一些人会不断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并期待获得点赞和评论,甚至到了夸张的程度。
在这种时候,这类行为就可能算是过度的自我展示——希望通过他人的关注,来强化自己是主角的感觉。
Today Testing (For derivative), CC BY-SA 4.0
总而言之,主角综合征就是一种「全世界都围着我转」的心态,觉得自己是故事的主角,而其他人不过是背景或「NPC」。
图源网络
看到这,有些人可能会想到「自恋型人格障碍」,这又是什么情况?
提到自恋型人格障碍,就不得不提纳西索斯的故事。
卡拉瓦乔的《纳西索斯》(Narcissus, 1597–99年)是一幅描绘希腊神话中,纳西索斯的油画。
画中,年轻的纳西索斯跪在水边,凝视着自己倒映在水中的影像。
他被自己的美貌迷住,无法移开目光,最后因过度沉迷于自己的倒影而耗尽了生命。
而纳西索斯的故事,也常被用来象征那些自恋的人们。
卡拉瓦乔的《纳西索斯》(1597–99 年);爱上自己倒影的男人
当然了,我们无法直接断定纳西索斯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这个神话属于文学作品,而 NPD 是现代心理学中的正式诊断。
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NPD)是B 类人格障碍中的一员,其特点是患者常以自我中心、控制欲强、傲慢且缺乏共情,认为自己应得到他人的特殊待遇。
NPD 的患病率大约在1%。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这种疾病:男性患者更缺乏共情能力,而女性患者则更容易表现出嫉妒情绪。
图源网络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些男性为了繁衍后代,容易进化出较强的攻击性和支配性等,还容易导致自恋的特质。
在社会文化层面,一方面男性在社会中占据更多资源和更高地位,另一方面,社会对男性角色的期待是展现更多的竞争性,这也增强了男性的自恋特质,使他们更易患 NPD。
图源网络
过度夸大强化自我的重要性(Grandiosity)、过度渴求别人的赞赏(Admiration)、缺乏同理他人行为的能力,是 NPD 的主要症状。
这些症状往往出现在刚成年时,并在亲密关系、工作场合等场合,都展现出这些特征。
然而,NPD 患者通常还伴有其他心理障碍(如重度抑郁症、物质使用障碍(如药物成瘾)、双相障碍等)。
当他们寻求治疗时,通常是为了应对这些共病的心理障碍。
图源网络
NPD 的治疗主要以心理治疗为主,包括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
虽然目前没有明确证据表明药物治疗对 NPD 有效,但药物治疗,可以用于一些共病障碍的治疗。
比如,如果 NPD 患者同时患有重度抑郁障碍,他们可能需要服用抗抑郁药物。
例如,像帕罗西汀这样的,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以帮助缓解抑郁症状。
这类药物可以改善情绪,并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Fotorech, CC0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 SSRIs 时,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关注可能的副作用,并定期复诊以评估疗效和调整剂量。
例如,如下图的示例报告,其在与 SSRIs 类药物——帕罗西汀的用药相关基因位点中,存在可能导致较差的治疗反应的变异:rs1360780-CC 基因型,相对于 CT 或 TT 基因型,可能有较差的治疗反应。
因此,基于药物基因组学的知识,了解自身的基因组数据可以帮助患者规避不良反应,并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药物,从而实现更个性化和精准的用药。
通过药物基因检测,患者无需亲自进行药物试错,而是可以借助这种检测产品,在用药之前就找到相对适合自己的方案。
如果你也有精神类药物用药需求,不妨尝试微基因旗下的精神类用药基因检测产品。
微基因采用全基因组分型技术,总检测位点超过 70 万,覆盖高达 16,000 以上的药物 ADME(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变异。
目前视个人实际用药需求,精神类用药基因检测可以覆盖 7 大类(抗抑郁、抗精神分裂、抗焦虑、情绪稳定剂、抗失眠、抗癫痫、多动症),共计 87 种精神类药物。
完成检测后,你将收到一份个人专属的精神类用药检测报告。
如图,报告中有4 类「用药建议结论」:
适度的自我关注和追求认可,并非完全负面。
有时,这甚至可以成为我们自我提升的动力。
然而,如果 NPD 以及共病障碍已经严重干扰正常生活,希望患者们都能及时寻求治疗。
愿每个人都能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案,早日走出困扰,重获健康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