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的李爸爸,站在那座寂静的殡仪馆内,面对着他儿子的遗体。
儿子已不再动弹,身形修长,安静地躺在那里,犹如一座雕塑。
尽管李爸爸不敢相信,但他知道,眼前的一切已不再是幻觉:
儿子,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一切,源于一张实习证明。
儿子是一名大三的学生,正在做一份游戏直播的实习工作。
为了获得这份珍贵的实习证明,他和公司签下了严格的协议:
每个月必须完成240小时以上的直播、至少26个工作日,外加每月上传15条短视频。
这些要求对他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
为了能够拿到实习证明,也为了自己能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儿子拼命地工作,甚至将原本的白班转到了夜班。
从晚上九点到次日凌晨六点,他几乎是每晚都在电脑前守着那些观众的屏幕。
这样的高强度工作,逐渐侵蚀了他的身体,直到有一天,终于让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11月5日开始,他接连通宵五晚。
11月10日,他仍然进行了一场9小时的直播。
就在那天的下午,他被同学发现倒在床上,呼吸急促,怎么喊也没有反应。
紧急的心肺复苏和救护电话终究没有挽回他的生命。
李爸爸再也无法承受这种失落和痛苦。
他无比清楚,在儿子的生命最后一刻,他或许还在想着
“再多做一点,可能会得到更多机会;再坚持一下,可能会被公司看见;再多熬一会儿,年轻不怕……”
所有这些都是对未来的期待,然而,他最终丧失了所有走向未来的机会。
这悲剧的发生,正是许多人生活的写照。
为了追求更好的未来,我们不断地投入时间,交换金钱和资本,殊不知,最后得到的或许只是对身体的严重透支。
在《中国急救医学》期刊中,曾有一篇关于“猝死”的研究,提到“情绪激动”和“劳累”是最常见的诱因。
是的,很多时候,我们所挣到的钱,竟然是以健康为代价的“金钱交易”。
钱固然重要,它是我们生存的底气,但没有健康,任何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
无论多么忙碌的工作,无论多么艰辛的生活,我们都必须记住,最重要的,是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为了家人,为了自己,别让健康排在最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周围的人开始渐渐离去,亲人、朋友,甚至一些曾经熟悉的陌生面孔,
每一次失去,都在警示我们:生命是如此脆弱,我们该好好珍惜每一天。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但“养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过度的养生,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
一些人坚信运动是养生的秘诀,却因过度运动而导致关节炎、滑膜炎;
有些人听说粗粮有益健康,却因吃太多而引发肠胃问题;
还有一些人迷信保健品,结果陷入了骗局。
过度的焦虑让我们不再理智,我们开始追求快速见效,甚至把养生变成了一种对身体的伤害。
养生的本质,是让身体保持良好的运转,而不是盲目追随流行趋势,走向极端。
比如,近年来流行的“朋克养生”,有的人在夜晚依旧熬夜工作,白天则通过敷面膜、喝保健饮料来补充体力。
看似两全其美,但事实上,这种行为只是在用更大的代价补救之前的损失。
我们应该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通过对症下药的补救来缓解已经造成的伤害。
年过五十后,马未都说:
“当你得了一场大病,你忽然发现最重要的东西是,你是否能病愈。
少一点钱不重要了,财务自不自由也不重要,爱情能不能坚持能不能有,也不重要了。
最重要的是我自个儿,能够健康地生活在这个社会上。”
好好活着,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健康与情绪密切相关。
情绪的不良波动往往会对身体产生巨大的影响。
许多人常常在日常生活中忽视了自己的情绪变化,以为它只是“心情不好”而已,
但事实上,长时间的情绪低落、焦虑、愤怒,都会在身体上留下痕迹。
例如,频繁的生气会导致乳腺结节,长期的焦虑和压力则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
李爸爸的儿子生前,工作过度,情绪焦虑,身体出现了明显的不适,但他选择忽视。
许多人在面对工作压力时,也常常会选择忍耐,觉得这只是暂时的,不会对健康造成太大影响。
但实际上,长期的情绪困扰,早已影响到了身体的各个方面。
控制情绪的关键,并不是让自己不生气或者强行压抑,而是要学会纾解情绪,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放松。
冥想、瑜伽等放松训练都是不错的选择。
同时,也需要关注那些让自己不开心的环境或人,尽早远离,学会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
最后,小编想再额外强调两件事:
一、定期体检。
中国卫生部长陈竺曾说:“体检是投资而不是消费。”
能清楚自己的身体正处在什么样的健康状态;
能明确自己有什么样的健康隐患。
有病可以及早治疗,无病也是最好的安心药。
二,多看书。
根据《健康报》报道,由美日等多国学者联合完成的一项新研究发现:
读书多、受教育水平高,有助于降低全因死亡、心脑血管病死亡和癌症死亡风险,可延年益寿。
因为读书可以锻炼大脑,预防认知衰退。
也可以让我们在阅读中,完成心理的进化,放松心情,调剂身心。
总之,活得健康,活得有意义,才是生活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常常为了工作、为了生活而忽视了健康,但健康才是支撑一切的根基。
如果没有健康,即便是再多的钱、再大的成就,也无法让我们享受人生的美好。
因此,作为家庭的一员,我们需要管住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支出,而是更为重要的——健康、情绪以及生活方式。
这三者的平衡,才是家庭真正幸福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