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这世界到底是按闹分配的
近期,一位小米SU7的新车主声称“断轴”。面对网络上不断发酵的“断轴”事件视频,小米汽车于2月9日正式发表了一份措辞严厉的声明,以回应公众的关切。
在这份声明中,小米汽车明确指出,涉事车辆并未遭受任何形式的结构性伤害,特别是前悬架系统,保持了其原有的完整性和功能性。
然而,当官方调查报告最终公布后,整个事件却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折。据报告揭示,涉事车主在事件发生后,非但没有积极配合厂商,提供完整的行车数据以便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反而在舆论压力达到高峰时,迅速清空了自己的社交账号内容。
对此有不少网友表示,不报保险、拒绝售后、拒绝酒精检测,出事马上就“互联网维权”,如此抽象的事故处理,很难不让人猜测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黑公关”。
事故现场的"三重疑云"
近期,一起涉及小米SU7车型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核心焦点集中在几个关键问题上,这些问题不仅关乎车辆安全,也触动了公众对于事故真相探求的神经。首先,人们迫切想知道,车内时间显示为9点多时触发的那次(尚未公开的)车辆报警视频中,究竟记录了怎样的异常情况?这一疑问如同悬在心头的大石,亟待解答。
紧接着,公众的关注点转向了事故发生时车辆摄像头的记录情况。人们好奇,所有摄像头是否如实捕捉到了实际驾车人的影像,以及在保险公司人员到场处理时,是否有相关的视频记录交流过程。这些视频资料对于判断是否存在酒驾后找人顶包、或是因二次事故导致保险公司拒赔等情形至关重要。
而最为关键,也是公众最为担忧的,是车辆本身的质量问题。特别是下支臂断裂的原因,这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安全性能。人们迫切想知道,这一断裂是否源于质量问题,以及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权威结果究竟如何。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车主却选择拒绝接受第三方检测,这一举动无疑加深了外界的疑虑。
与此同时,车主主动签字放弃保险理赔的行为,也引发了诸多猜测。将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审视,很难不让人对车主方的动机产生怀疑。是否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原因?
从现场拍摄的照片来看,涉事SU7的左前轮呈现出一种异常的外八字形态,这与传统“断轴”事故中轮毂脱落、悬挂部件散落等典型特征大相径庭。这一发现让事故原因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事后,有专业人士对车辆损伤形态进行了分析,认为这种损伤更符合低速撞击路肩导致的转向拉杆变形,属于可修复的轻微事故范畴。这一分析进一步削弱了“车辆质量缺陷导致严重事故”的说法。
更为离奇的是,尽管车主声称车辆失控,却始终未向外界提供关键的行车记录仪数据。这一行为不仅加剧了公众的疑虑,也让整个事件更加扑朔迷离。
综合来看,这位车主不像是想“解决问题”,反而像是“扩大问题”。
车圈“黑公关”再出手?
有评论指出,如果车主真的对车辆质量抱有坚定信心,那么完全可以通过第三方检测来验证自己的说法。一旦检测结果证实车辆确实存在质量问题,车主不仅可以要求小米进行退换货处理,还可以依法要求合理赔偿。相比之下,检测费用无疑只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
更令人费解的是,即便小米方面可能提出异议,车主依然可以选择通过网上维权的方式,借助检测报告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然而,车主却并未采取这一看似合理的行动,这不禁让人对其真实意图产生疑问。
值得一提的是,在某汽车论坛上,有网友发现该车主曾多次发布竞品车型的负面内容,其账号行为模式与专业车黑高度相似,这一发现无疑为事件增添了更多的复杂性。
事实上,这种“黑公关”在行业屡见不鲜。2021年某新势力品牌就遭遇过"刹车失灵"闹剧,最终司法鉴定显示车主连续7次踩错踏板;2023年某合资车企的"自燃"视频,后被证实是竞争对手雇人泼洒助燃剂摆拍。这些案例的共同特征是:当事人回避正常维权程序、刻意营造悲情叙事、配合特定账号矩阵式传播。
此次事件暴露出新能源汽车舆论场的三大病灶:其一,部分自媒体账号以"安全揭秘"为噱头,通过碎片化剪辑、夸张化描述制造恐慌,某涉事账号被扒出曾同时发布多个品牌"事故视频",内容生产方式高度标准化;其二,平台算法对冲突性内容的偏好,导致辟谣信息传播效率不足真相的1/10;其三,个别维权车主与商业机构形成灰色合作,通过制造舆情获取超额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