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深圳迎来了新一波的“驾考热”。随着返深务工人员增多以及春季学车旺季的到来,导致驾校报名人数激增。然而,在这股热潮背后,消费者投诉量也在同步攀升——驾校坐地起价、虚假承诺、黑中介泛滥等问题频发,部分学员甚至陷入“交钱容易退费难”的困境。记者通过走访学员、驾校及相关部门,试图揭开这场“驾考经济”乱象的真相。
低价引流与“滚雪球式收费”
“报名时说好全包价5000元,结果现在补考一次要交300元,模拟费每小时200元,拿证花了近8000块!”在龙华区某驾校报名点,学员陈女士向记者展示了她与驾校签订的合同。合同上仅标注了“基础学费”,而补考费、模拟费、燃油费等附加条款却以小字备注“按实际发生收取”。
类似陈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记者调查发现,深圳部分驾校利用“低价全包”作为营销噱头,吸引学员报名后,再通过多种名目增收费用,例如:“补考费”翻倍。某驾校工作人员私下透露,科目二、科目三的官方补考费分别为65元和140元,但驾校普遍收取200-500元不等,美其名曰“教练陪考费”。
社交媒体上网友分享避坑经验
强制模拟训练,部分考场要求学员必须参加付费模拟,每小时收费150-300元,否则教练会以“不熟悉路线”为由拒绝安排考试,拖延考试时间。有学员投诉称,驾校故意拖延考试排期,迫使学员额外购买“VIP速通班”。
“这就是一场心理战。学员已经投入了时间和金钱,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交钱。”一位从业十年的驾校教练坦言。
教练“分身乏术”:
服务质量断崖下滑
随着学员数量激增,驾校的承载能力备受考验。在宝安区某驾校训练场,记者看到,20多名学员挤在休息区等待,而场内仅有3辆教练车运转。“每人每天最多练30分钟,学了一个月,连倒车入库都没练熟。”学员张先生抱怨道。
教练资源的短缺进一步加剧了矛盾。一些驾校为降低成本,临时招募兼职教练,甚至让老学员充当“助教”。“有的教练同时带10个学员,态度敷衍,教学全靠吼。”一名学员在社交媒体上吐槽。更离谱的是,有黑中介与驾校勾结,将学员“转卖”给其他机构,导致学员中途被要求二次缴费。
“黑驾校”野蛮生长:
卷款跑路与假合同陷阱
在深圳龙岗区一处城中村,记者暗访了一家藏身居民楼内的“黑驾校”。该机构既无训练场地,也未悬挂营业执照,仅凭“45天包拿证”“外地户口免居住证”等标语招揽学员。负责人声称“与正规考场有合作”,学费比市场价低30%。然而,当记者要求查看合同时,对方却以“系统故障”为由拒绝提供书面协议。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数据显示,2023年至今,深圳共查处无证驾校17家,但仍有大量黑中介通过短视频平台、社交群组等渠道隐蔽招生。这些机构往往通过伪造合同、虚假承诺诱导学员缴费,一旦资金链断裂便迅速消失。去年11月,龙华区一家黑驾校突然关门,近百名学员的学费“打水漂”,涉案金额超50万元。
“包过”骗局与作弊产业链:
谁在挑战考试公平?
在高压政策下,驾考作弊行为依然屡禁不止。记者在某短视频平台发现,多名用户发布“科目一、科目四保考”“隐形耳机包过”等广告,并明码标价:理论考试代考费2000元,科目二、科目三“技术辅助”费5000元起。
某社交平台驾校广告
一位自称“有门路”的中介透露,部分偏远考场存在“打点考官”的操作:“交8000元,考官会在旁边小声提醒点位。”不过,这种“灰色交易”风险极高。
2023年,深圳交警部门通报了6起驾考作弊案件,涉案学员被取消成绩并禁考一年,相关教练和中介也被追究刑事责任。
面对乱象,消费者维权却举步维艰。据南山区消费者委员会数据显示,2023年深圳驾培行业投诉量同比增长42%,但最终成功调解的案例不足三成。合同陷阱与监管滞后成唯二难点。
合同陷阱,多数驾校合同对“退费规则”“附加费用”等关键条款表述模糊。例如,某驾校合同注明“因个人原因退学扣除30%手续费”,但学员王女士因教练辱骂要求退费时,却被扣除60%的费用,理由是“已占用教学资源”。
监管滞后,目前,深圳驾校的定价完全市场化,交通部门仅负责资质审核,对收费行为缺乏刚性约束。深圳市驾培行业协会相关人员表示:“我们呼吁建立学费第三方托管机制,但推进难度较大。”
驾考是许多人生活中的“必修课”,但层出不穷的消费陷阱正让这一过程变得充满焦虑。根治乱象,既需要监管部门重拳出击,也离不开行业的自律与消费者的理性选择。唯有如此,深圳的“驾考热”才能真正成为一门“放心经济”。
文 | 张严
编辑 | 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