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24 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又一次开始了野外调查。
这一次他们的目的地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的低海拔喀斯特丛林。
在这一次常规的野外采样过程中,科研人员意外地发现了两尾大型棱蜥。
它们的形态特征与以往所记录的棱蜥属物种似乎有着一些微妙的差异,这让一众研究人员好奇起来。
将捉到的大型棱蜥带回实验室之后,科研人员首先对采集到的棱蜥进行了基于线粒体DNA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
经过研究科研人员发现,文山州采集的棱蜥虽然与一些现有的蜥蜴有一定关系,但它们之间的遗传分化却较大,可能是一种新物种。
除此之外,他们还仔细观察棱蜥的体型、鳞片特征、身体颜色等多个方面。
然后他们发现,在鳞片特征上,它们的头部鳞片光溜溜的,而身体背部鳞片强烈起棱,这种独特的鳞片组合在已知物种中是未曾出现过的。
此外,它们的额鼻鳞完整,雄性体腹呈现黄色,这些特征都和已知的物种不大一样。
研究发现,文山州的棱蜥是个名副其实的“大个头”,这是与其他已知棱蜥属物种的一个明显区别。
经过严谨的分析论证之后,研究团队最终确定,在文山州发现的棱蜥是一个新的物种。
人们在给新发现的物种起名字的时候,往往这名字背后有着特殊的意义和故事,招龙棱蜥也不例外。
那么它为什么最终被叫做“招龙蜥蜴”呢?
«——【·外貌奇特的蜥蜴·】——»
其一,从外观上看,招龙棱蜥的外貌很是神奇,带着那么一点神秘传说的意味。
它那独特的体型和形态特征,让人不禁联想到传说中神秘而威严的龙,这种相似性为它赢得了与“龙”相关的名字。
其二,招龙棱蜥的主要栖息地正是文山苗族的聚集地,当地有个少数民族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 招龙节。
研究团队希望通过这个名字,表达对当地少数民族敬畏自然这种生活态度的敬意,同时也让这个新物种与当地的文化紧密相连。
但是很多网友在看了招龙棱蜥的照片之后,都觉得小时候好像见过,甚至还因为顽皮,不小心踩死过一只。
那么招龙棱蜥真的在很早前就出现过吗?
招龙棱蜥拥有着独特的外貌,它的体型在棱蜥属中属于较大的,整体线条流畅而富有力量感。
它的头部相对较小,看上去有点像三角形,一双明亮的眼睛透露出机警的光芒。
招龙棱蜥的四肢较为短小,但却十分有力,能够帮助它在复杂的地形中灵活穿梭。
雄性招龙棱蜥的体腹呈现出鲜艳的黄色,这种明亮的颜色在丛林中显得格外醒目,可能与求偶展示等行为有关;
而雌性的体色则相对较为暗淡,多为灰褐色,这种颜色有助于它们在自然环境中更好地隐藏自己,保护自己和后代。
招龙棱蜥主要喜欢生活在海拔比较低的热带雨林里面,这些地方还通常是喀斯特地貌。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是目前已知的主要分布区域,这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为招龙棱蜥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
招龙棱蜥扁平的体型能够比较方便地藏在狭窄的石缝中,当遇到危险时,它们可以迅速钻进石缝,让天敌无可奈何。
热带雨林中丰富的植被和多样的昆虫资源,也为招龙棱蜥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
然而,这种特殊的栖息环境也使得招龙棱蜥的分布范围相对较为狭窄,对生存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
招龙棱蜥是一种相对胆小谨慎的动物。
在活动过程中,它们会时刻保持警惕,一旦察觉到周围有危险的迹象,便会迅速躲进石缝或茂密的植被中。
和其他的大多数蜥蜴一样,它们比较适合在各种地形中灵活的穿梭逃跑。
招龙棱蜥的发现,对于热带 - 亚热带地区喀斯特地貌也能存在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这片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孕育了众多珍稀物种,招龙棱蜥只是其中之一。
保护招龙棱蜥,就是保护这片独特的生态环境,保护整个生物多样性。
而至于一些网友认为自己小的时候见过招龙棱蜥,估计跟以下的一些原因有关。
首先,招龙棱蜥属于中小型半水栖石龙子。
可能网友小时候见过外观相似的其他蜥蜴种类,如中国石龙子、蓝尾石龙子等,长大后看到招龙棱蜥的图片或报道,就误将记忆中的蜥蜴认成了招龙棱蜥。
而且招龙棱蜥名称中带有“龙”字,且外形神似缩小版的“龙”,这样的生物本身就有着非常多的原型。
受龙文化的影响,人们可能会对与龙相关的事物格外关注,在看到招龙棱蜥的介绍后,潜意识里将小时候见过的一些外形奇特的蜥蜴与它联系起来,产生曾经见过的错觉。
实际上新物种的确定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过程,不是仅仅看外貌特征就能确定的。
参考:
环球时报《神似缩小版的“龙”,云南物种上“新”了》2024-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