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行为的偏差,大多是因为缺失关爱,选择用错误方式获得关注和认可

  8年来,居住地为兰山区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明显减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取得显著成效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阳 刘铮

  面对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和严重性有所增加的现状,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一群少审法官正携手并肩,共同守护孩子们人生的拔节孕穗期。

  他们主动走进校园、走近孩子,将普法教育、权益保护、欺凌防治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外延,并联合多个职能部门打造“青未”系列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品牌。

  8年来,居住地为兰山区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明显减少,性侵未成年人案件连续增长多年后实现下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8月,兰山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工作先进集体”。

  “青柠”:“做孩子们的心灵树洞”

  在一场校园防欺凌的普法主题课上,记者看到,一名戴着眼镜、短发齐耳的中学生怯生生站起来分享她的故事:“从小就感觉同学们也不愿和我玩,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长得像个‘假小子’”“为了让自己好受一点,我甚至会用刀片划伤自己的手臂”。她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

  “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每一次鼓足勇气的表达,是对我们最大的信任,也是我们传授法律知识、守护孩子健康成长的意义所在。”临沂市兰山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副庭长、一级法官苏雅楠告诉记者。

  2017年5月,兰山法院“青未”系列中的“青柠计划”率先启动,面向社会招募执业律师、思政教师与法官一同担任志愿者,经考核认证后,使用统一课件进行区分学龄段“小班式”校园普法,旨在用法律守护青春安宁,让每个孩子都能学到有用的法律知识。

  彼时,热衷普法的青年律师王攀攀积极响应“青柠计划”号召,毅然加入。王攀攀始终记得,8年前第一次登上讲台,就被孩子们的反应“暖到”——下课后,班里80多个孩子立马围上来,要这位“新老师”的签名。“有一个信念愈发坚定:我们志愿做孩子们的心灵树洞,就是要让孩子们知法懂法,敢于直面生活中的磨难。”

  8年来,王攀攀所在的志愿者团队从最初的73人发展到209人。“青柠计划”普法课覆盖兰山区182所中小学校,线下开课15365节,受教育学生51.4万人。

  王攀攀说,她周末还要去郯城县,以考核师的身份参加临沂市“青柠计划”普法志愿者的现场考核活动。“现在,兰山区的做法已经推广到全市。”

  “青芷”:向性侵未成年人说“不”

  记者在兰山法院看到一个案例:一名曾被性侵的七岁小女孩对办案民警说,“叔叔我知道自己发生了什么,老师说这叫性侵害,我们上课学过”。

  “防性侵是法治教育的难点,我们既要教会未成年人自我保护,又要避免真实案例刺痛幼小心灵。”苏雅楠说,基于未成年人被性侵刑事案件占比较高,为保护未成年人远离性侵害,将性侵防护教育作为“青未”体系的第二层级。

  2021年3月,兰山法院联合区教体局、团委、妇联发起女童保护“青芷”项目,探索在中小学及幼儿园大班开展系列防性侵教育活动,保护未成年人远离性侵害。“青”代表青少年,“芷”是香味令人止步的草,寓意让性侵停止——“青芷”就是女性志愿者讲师用温暖细腻的语言讲述敏感却必要的悄悄话。

  在一堂“拥抱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上,临沂半程中学心理教师张燕抛出的问题让教室静了下来:“你认为什么是性?”同学们有些害羞,不好意思回答。经过鼓励和耐心等待后,有同学小心翼翼说,“性”是男和女的区别。另一位同学则尝试补充,认为“性”关于人的生理特征。随着讨论深入,更多声音加入对话,性教育知识在轻松氛围中走进孩子心里。

  向孩子讲授敏感但必要的自护知识,告诉孩子如何识别和预防性侵,被侵犯后该走什么法律程序等,不是一件容易事。有一次张燕邀请学生发言,一个学生边说边哭,还有同学聊起往事恨不得“拿脑袋撞墙”。

  “起初,一些孩子不了解我们的工作职责,志愿者面临不被信任和支持的困境。”张燕说,为了提高讲师的专业化、职业化,兰山法院联合区教体、民政、妇联等单位,依托专业防性侵教材,对授课讲师开展多期业务培训。

  2021年,首批“青芷”讲师共64人通过统一培训认证,走上“爱护我们的身体”儿童防性侵的公益课堂。2024年,“青芷”讲师队伍已增长至112人,累计小班授课821节,受教育学生37552人。

  兰山法院审理的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于2024年底出现首次下降。

  “青橙”:既管“罪”又管“错”

  两名十四五岁的少年以“真心话大冒险”之名,对受害者进行暴力胁迫;因琐事心生不满,便将同伴软禁并抢走财物……面对一件件令人触目惊心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兰山法院开启针对罪错少年的“青橙计划”青少年社会观护项目。

  “青橙”的“橙”字,意为成长、成人、成才,即对罪错青少年精准帮教、干预。“青橙计划”通过融合调查评估、干预矫治、家庭教育指导等综合服务资源,着力探索罪错分级处遇,构建以少年审判为中心的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一体化平台,破解学生欺凌、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等司法难题。

  “以前做了一些错事,自己也成长了很多。9年来,爸爸一直鼓励我学舞蹈,我一直想有一场属于自己的表演。”曾经的不羁少年王冰冰(化名)在“青橙计划”项目的一次活动总结中这样写道。

  两年前,17岁的王冰冰因涉嫌非法拘禁罪被兰山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个月,缓刑1年6个月。此后,兰山法院对她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回访帮教活动,开展包括普法教育、自我认识、情绪管理、就业指导、劳动体验等多种课程。聊起未来,王冰冰的眼中透出坚定和真诚:“把中国舞继续练下去,以后我想从事舞蹈工作。”

  一年前,中学生周竣辉(化名)转学、辍学又复学,因为打架、辱骂他人,让学校头疼不已,基于校园安全先议制度试点,由学校转介至“青橙计划”项目。经过3个月不良行为干预和家庭教育指导,周竣辉的父亲说“一直以为是孩子叛逆,现在知道其实是我做得不好”,学校反馈“孩子像换了个人”,周竣辉则表示“我就是想做一名普通的学生,现在我是了。”

  更多像王冰冰、周竣辉这样的罪错未成年人,处在不被社会关注、关爱的隐秘角落。“青橙计划”两年来对92组家庭235人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回访帮教47人247节,家庭教育指导课程139节,协助学校进行不良行为干预11人20节,发现未成年人行为的偏差,大多是因为缺失关爱,选择用错误方式获得关注和认可。

  “‘青橙’在‘青柠’‘青芷’违法犯罪超前预防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司法保护资源。”苏雅楠介绍,兰山法院之所以开展未成年人犯罪防治工作,就是希望能以倾听和治愈之力,照亮罪错少年的前路与归途,也带动社区家庭教育、教育矫治、恢复预防等未成年人保护职能发展。

  “努力让一朵花开出它最美的样子。”即便在全面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分级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征途上还有诸多挑战,兰山法院的法官们依然怀抱希望、坚定前行。在他们眼中,同行者越来越多,孩子们幸福的笑脸,就是守护“花朵”的意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