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澜昌

缅甸的电诈产业,已经不再是局部的黑暗角落,而是一个全球化的毒瘤,悄然在这片动荡的土地上蔓延开来。近日,缅甸政府和军方宣布,在泰国切断电源与燃油输送后,他们移交了60多名被拐卖到电诈园区的受害者,这一消息不仅让国际社会为之震惊,也让人深刻意识到,缅甸这片乱象丛生的土地,早已被电诈产业深深渗透,成为全球网络犯罪的温床。



虽然缅甸方面声称正在联合国际社会打击电诈,甚至表示将坚决“粉碎”这一犯罪产业,但现实却是,这场网络诈骗的渗透远未停止,反而愈演愈烈。缅甸政府军发言人佐敏吞曾明确表示,网络诈骗不仅仅是缅甸公民的灾难,更是全球范围内的犯罪行为,他表示,“我们将与国际组织合作,坚决将其粉碎。”然而,实际情况远比这些宣言要复杂得多。

在缅甸,电诈已经不再是少数边缘地区的问题,而是在全国范围内蔓延的隐患。从泰缅边境的妙瓦底地区到仰光市区,从掸邦中部的孟崖到东北部的当阳和孟休等地,电诈产业的扩展速度让人瞠目结舌。这些地区,几乎都处在缅甸政府军与各种武装力量的控制之下,纷繁复杂的政治局势和缺乏有效管理的社会环境,为电诈产业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在这种局势下,电诈已经成为了许多缅甸居民的“就业机会”,无论是作为直接从事诈骗工作的人员,还是作为那些依靠“黑色收入”的地方管理者,都在这一产业链中占有一席之地。

现在,电诈园区已经开始迁移,尤其是仰光这个缅甸的商业中心。根据媒体报道,泰国对电诈园区的“断电断油”政策,使得原本集中在泰缅边境的电诈窝点逐渐转向缅甸国内。缅甸的一些大城市,尤其是仰光,已经成为新的“电诈天堂”。这些“电诈园”不仅是诈骗的发源地,更是国际网络犯罪的中转站。数百台电脑服务器的安装与运作,背后是一整套高效的诈骗产业链,每一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被卷入这一巨大的犯罪机器中,遭遇诈骗和剥削。



尽管缅甸军方表示要与国际组织合作,但电诈产业背后的利益链条已经深深扎根在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甚至文化结构中,短期内根本不可能撼动。那些曾经被拐卖到电诈园区的外籍人员,虽然得到了暂时的解救,但这只是个别案例,并不能改变整个产业的局面。更糟糕的是,由于缅甸社会的动荡和法治空白,很多电诈园区的运营者依旧能够在地下继续他们的违法活动。

而这些电诈活动的受害者,除了国内的缅甸公民,早已波及到世界各地。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诈骗者不仅以假冒银行、电商平台、投资骗局等手段诱骗无知的网民,而且已经向国际市场渗透,尤其是中国、东南亚及欧美部分国家,成为全球网络犯罪的新温床。缅甸国内的电诈,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外扩展,形成了一种国际化的犯罪网络。

部分被电诈组织控制的缅甸居民,甚至表示自己并未从诈骗活动中获得任何好处,反而是无助地被卷入其中。很多缅甸人曾尝试举报网络诈骗,但由于相关部门无力有效打击,加上腐败与管理不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正如一位缅甸居民所说:“大约六个月前,我在网络上以低于市场价的汇率诱惑兑换货币,被骗了1500美元。”这名居民表示,尽管他向有关部门投诉,但问题并未得到解决,甚至时至今日,他依旧每天都能收到诈骗电话和社交媒体上的骗局信息。可以说,电诈产业不仅仅是经济犯罪,更已经成为缅甸社会的系统性问题。



缅甸的电诈产业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发展、愈加复杂的过程。从最初的简单诈骗,到如今的跨国网络犯罪,电诈已经渗透进了缅甸的各个角落。2021年缅甸政局动荡后,国内治安和法律系统的缺失为电诈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许多电诈公司与当地的武装力量和地方政府建立了利益联系,而这些电诈园区的“高额薪酬”也成为了吸引年轻人参与的重要诱因。在这种环境下,缅甸的电诈产业形成了一个封闭且自我扩张的生态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吸引进来,形成了一种无法打破的恶性循环。

如今,缅甸的电诈产业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网络犯罪的一个突出隐患。无论是缅甸政府还是国际社会,面对这个日益严重的问题,都必须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和更加系统的应对策略。否则,这个犯罪生态圈将继续蔓延,不仅缅甸的居民,全球的网络安全和金融安全也将面临更大的威胁。

缅甸的电诈产业,已经成了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单靠缅甸国内的力量是不可能根除的。国际社会必须警醒,必须加大对缅甸电诈犯罪的打击力度,加强与缅甸政府的合作,并且帮助缅甸建立更加完善的法治体系和网络安全防范机制。只有全球合力,才能铲除这个已经深深扎根在缅甸社会中的毒瘤。

在这个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电诈如同一场看不见的战争,早已在全球范围内悄然爆发。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行动,这场灾难将以更加巨大的姿态摧毁整个互联网生态,给全球人民的生活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