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善的“封神梦”是否就此烟消云散?
他的《郑和下西洋》还能否扬帆起航?
——一场资本豪赌的崩塌与“封神宇宙”的生死劫。
乌尔善太让人不放心了!
2023年,《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内地总票房斩获26.36亿,豆瓣拿到7.8分高口碑,在收获一大批粉丝的同时,终于可以对外宣布:中国也可以打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神话大片了。
2024年,《异人之下》在暑期档苦苦挣扎,最终仅收1.18亿票房,豆瓣评分则直线下滑到5.1分,基本可以给这个新三部曲画上句号了。
近三年来,乌尔善导演作品有着云泥之别。
2025年春节档,乌尔善导演最新作品,被寄予厚望的“神话史诗”续作《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下简称《封神2》)终于和观众见面了。
可这一次并没有延续第一部高口碑走势,反而票房和口碑一路极速下跌,将导演乌尔善和背后的资本推至悬崖边缘。
这场失败不仅是一场简单的票房滑铁卢,更是一场牵动行业神经的资本“惨案”,甚至可能成为压垮乌尔善“封神宇宙”的最后一根稻草……
乌尔善功亏一篑,后果极其严重!
一、8亿成本,《封神2》票房只能卖12亿。
三年前,《封神第一部》凭借26亿票房逆袭,让乌尔善一战封神。
彼时,他高调宣布三部曲总投资30亿,单部成本约10亿,目标打造“中国版《指环王》”。
然而,第二部的制作成本虽从首部的11亿降至8亿(据行业内部爆料),但宣发投入却因春节档竞争激烈而飙升,最终总成本仍逼近10亿大关。
上映前,《封神2》被业内预测为春节档“双雄”之一,至少可以抗衡陈思诚的《唐探1900》,媒体甚至给出35亿票房的乐观预期。
然而现实相当残酷,在首日收获3.8亿票房后,口碑迅速崩塌,豆瓣评分从首日的6.5分暴跌至6.0分,单日票房增速骤降。
最终《封神2》票房只能卖12亿,不及回本线(18亿)的三分之二。
更讽刺的是,同期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83亿票房一骑绝尘,而《封神2》的排片率从首日的19.2%跌至不足7%,彻底沦为春节档“垫底选手”。
被《唐探1900》吊打,与《蛟龙行动》《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为伍,基本失去了核心竞争力。
啡哥感叹:《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能跑如此之高,全靠同行烂片衬托。饺子可以模仿冯小刚在《功夫》中的那句名言了:还有谁?
二、亏损计算:8亿成本如何吞噬投资方和乌尔善?
今年寒假,中国电影市场以破纪录的百亿票房为行业注入一剂强心针,但在这片狂欢的泡沫之下,暗流涌动的却是《封神2》的全面溃败。
以8亿制作成本、12亿票房的惨淡成绩,乌尔善如何对投资方交代呢?
啡哥查询得知,《封神2》的主要投资方为北京京西文化和乌尔善的世纪长生天影业。
按照票房分账规则计算,12亿总票房中,片方实际分账约38%(扣除税费和院线分成),即4.56亿。
对比8亿制作成本,亏损高达3.44亿。若计入宣发费用(业内估算约2亿),亏损可能突破5亿。
更致命的是,作为主控方的北京文化,2024年已连续三年亏损,市值蒸发超15%,《封神2》的失利直接导致其连锁反应。
而乌尔善呢?
《封神三部曲》的整体投资架构中,乌尔善旗下的世纪长生天影业和东阳长生天影业合计持有约30%的投资份额,北京文化占70%主投。
假设《封神2》的亏损按比例分摊,世纪长生天需承担约1.63亿元(5.44亿×30%)的直接亏损。
另外,乌尔善为《封神三部曲》专门成立的视效公司上海魅思映像,乌尔善持股70%。该公司承担了《封神2》的后期统筹,但其技术能力不足导致特效质量崩坏,进一步损害票房。
还有,乌尔善曾公开表示,若《封神三部曲》失败,他需用10年时间偿还债务。极有可能他还和北京文化签订了对赌合同,附带连带赔偿责任。
世纪长生天乌尔善持股63%,根据其架构,个人需为公司的亏损承担主要责任。按当前亏损计算,乌尔善个人需填补至少 1.03亿元(1.63亿×63%)的债务缺口。
乌尔善亏损超1亿,功亏一篑已成定局,他所有的希望都在《封神第三部》上面了。
三、《封神2》为啥会崩?
啡哥之前,针对此片写过专门的影评,在这里就不特别阐述剧情了,只给总结一下吧。
《封神2》的失败绝非偶然。从观众到影评人,几乎一致将矛头指向其“工业流水线式”的创作逻辑。
此片崩了,具有“三重罪”,分别为特效、剧情与审美的全面溃败。
其一、特效降级:从“青铜史诗”到“五毛蓝精灵”。
首部中令人震撼的饕餮攻城和青铜器美学,在续作中沦为笑柄。
三头六臂的殷郊被吐槽为“AI喂过量了的蓝精灵”,通天教主特效更被指模仿《哈利波特》伏地魔,毫无东方神话的厚重感。
殷郊三头六臂特效被群嘲后,某个网友留言称,这是他接到的外包工作,给的工资是5000元,还返还了对方500元,最终成片特效为4500元。
随后,乌尔善的特效公司辟谣,说了一大堆,重点是18个月打造而成的。网友更加疯狂了,18个月就造了这个,还不如4500元的效果呢。
其二、剧情崩坏:恋爱脑与“过家家”战争。
姬发与邓婵玉的“抓放游戏”和西岐春晚的暧昧戏码,彻底消解了封神故事的史诗感。
乌尔善辩称“这是惺惺相惜”,但邓婵玉临终前的回忆杀和河边对歌,却让观众直呼“这工业CP糖精喂到吐”。
更荒诞的是,原著中土行孙、黄天化等关键角色被删减,转而加入大量注水情节,导致主线支离破碎。
其三、审美争议:“老登”导演的低级趣味。
从殷郊脱衣秀肌肉到邓婵玉沐浴戏,乌尔善被批“用男凝女凝讨好观众”。
网友甚至发明新词“老登美学”,讽刺其创作思路的油腻与过时。
一位影评人尖锐指出:“当导演把观众当成荷尔蒙驱动的数据,封神榜就成了流量密码的牺牲品。”
有观众调侃:“乌尔善把经费烧在了邓婵玉的洗澡戏,却让雷震子长了一对迪士尼打折款的翅膀。”
为了捧他的老乡,开始不择手段。
第一部粉丝疯狂开怼,并在乌尔善主创路演时直接贴脸开大:“我们一直帮你说好话,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你想过没有?”
我也反问一句:乌尔善,你到底想过没有?
四、乌尔善的“三大IP帝国”危在旦夕。
《封神三部曲》前两部票房合计仅36亿元,第一部26亿,第二部12亿,与回本所需的90亿元目标差距巨大。
若第三部无法逆袭,整个系列将面临超10亿元的亏损。世纪长生天作为系列主投方之一,需承担长期债务风险。
说实话,《封神2》的失败绝非孤例,它直接动摇了乌尔善精心布局的三大IP战略:
《异人之下》IP价值缩水。
改编自热门国漫的《异人之下》曾被视作乌尔善的转型之作,但《封神2》的负面效应已波及此项目,加上第一部口碑票房双扑街,我想《异人之下2》应该没了。
《封神3》命悬一线。
影迷对续集的信任已崩塌,这让《封神3》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影迷直言:“除非乌尔善退位让贤,否则第三部注定烂尾。”
可是,封神三部曲剧情架构已经拍摄完成,不会再动用大剪刀,只能补拍和加强特效。
《郑和下西洋》恐成“沉船”。
这部耗资更高的航海史诗原计划2026年上映,但《封神2》的失利会不会让投资方信心受挫呢?
《郑和下西洋》原计划对标《加勒比海盗》,但若无法吸引新资方,项目可能就此搁浅,进一步加剧乌尔善的资金困境。
一位匿名制片人透露:“现在谁敢给乌尔善投钱?他的团队连封神都拍不好,郑和题材的风险只会更大。”
目前,留给乌尔善的时间,其实只有一部《封神3》了,他若能在一年内重制剧本、提升特效,或许能挽回部分观众。
五、尾声:封神榜上,谁是真神?
《封神2》的崩塌,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深层矛盾。
乌尔善曾试图以“高成本+大IP”复制好莱坞模式,却忽视了内容为王的铁律。
这或许正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资本与流量堆砌的“神话”,终将被内容至上的新规则取代。
这不是乌尔善一个人的失败,而是整个行业盲目追逐IP和流量泡沫的代价。
当观众用脚投票时,再华丽的特效也救不了一颗空洞的野心,再说,这次特效也太差了。
而乌尔善的命运,早已不在封神榜的剧本里,而是在观众手中的电影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