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的摇滚乐到现在的电子舞曲,每一个时期都有前卫的声音和风格,能够影响流行音乐风潮和一代年轻人的时尚穿搭。

而潮流音乐往往以地下俱乐部的形式为载体,将音乐与生活方式结合,打造出的夜生活场景,吸引了无数追求个性与自由的年轻人,如北京的ByeByeDisco和招待所。

而潮流音乐活动的另一大舞台,则是户外音乐节。从艺人阵容的筛选到融入艺术装置,以潮流音乐为核心,融入社群文化,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吸引力的线下音乐场景。如BIE别的聚会、招待会和FECHOES未来回声音乐节。

在2024年音乐财经年会上,我们邀请了拜拜迪斯科创始人/新裤子乐队成员/艺术家庞宽、招待所创始人吕志强、BIE别的创始人孟金辉、草台回声联合创始人兼CEO戈非、音乐人/制作人/综艺脱口秀表达者臧鸿飞。我们还邀请了“新娘危机”乐队成员,Taste Four电子音乐厂牌创始人电板鸭担任主持人,共同探讨分享他们的见解和操盘经验。



潮流音乐的多元解读与定义

在今日的生活场景中,潮流音乐活动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的演出框架,从潮流音乐到潮流活动,主持人电板鸭首先抛出了第一个核心议题:到底何为潮流音乐?

“ 音乐先被创作出来,后来可能被认定为潮流。而 真正的潮流引领者往往不自觉,他们只是在玩自己想玩的。 ” 臧鸿飞 认为,潮流音乐的诞生往往源于一些前卫音乐人的探索, 多数人后来追随,才将这种音乐定义为了潮流音乐 。 他强调,真正的创新者往往并不在意自己的音乐是否被贴上了“潮流”的标签。


庞宽则指出,每个时代对潮流的定义都不同,“ 我们小的时候听摇滚乐,觉得是最潮的,那时候会听摇滚乐蹦迪,但现在的年轻人是听别的音乐来蹦迪,但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年轻人内心的一种能量的释放。 ”

庞宽提出,潮流文化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影响了文化,进而形成了时尚、音乐、电影等多种形式。

“ 潮流是一个结果,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潮流音乐这个东西。 ”孟金辉 表示,潮流是市场对具有 创造力的新事物的一种认可,他 更倾向于将潮流音乐视为流行文化在广义上的组成部分。

吕志强也同意这一观点,他认为潮流是评论家对某种音乐现象的总结,而非音乐人的初衷, “就像维维安在英国时,她并未意识到自己正掀起一场巨大的朋克浪潮,只是纯粹地表达了自己的音乐理念,而后来,评论家们将这一风格命名为朋克,宣告一种新风潮的到来。 ”

在历史上,设计师Vivienne Westwood(也称西太后)被誉为“朋克之母”,因为她以前卫、叛逆的设计风格引领了时尚界的潮流。自20世纪70年代起,她将朋克摇滚、哥特和复古风格融入设计中,不断挑战传统,成功将反叛文化带入主流时尚领域。

显然,从潮流音乐的简单定义来看,尽管其是否独立存在尚存争议,但它走在时代潮流的前方,融合了多种音乐风格,如摇滚、电子、嘻哈等,也常常与时尚、文化和社会流行现象紧密相连。

潮流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还是一种社交工具,是横跨精神和现实领域的消费品,可以快速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传播,形成圈子文化。同时,潮流音乐也反映了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和生活状态。




潮流音乐与Club的角色

在潮流音乐的发展中,Club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是音乐传播和体验的重要场所,也是推动潮流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简而言之,泡在Club玩是一种“很亚”的生活方式。

在这里,“亚逼青年”这个词就绕不过去了。一提到亚逼,就会立马让人联想到发型、服饰穿搭出位的年轻人。最初源于网络,带有贬义词的味道,但这些年,随着Z世代的成长,亚逼的定义日渐模糊,已经成为一个网红词汇,与时尚消费文化紧密相关,他们通常热爱电子音乐、街头文化等,强调个性和前卫。

从亚逼到青年文化,一代代年轻人追逐潮流音乐、时尚穿搭和个性表达的热情,其实也反哺了音乐、时尚和消费品行业的创造力。这些年,一些品牌靠着推出亚文化风格的服装、配饰等产品,在市场上大获成功。

在论坛上,庞宽分享了他创办ByeByeDisco的初衷。“ 最开始,我想做一个像纽约70、80年代的那种俱乐部,我们希望在这个场景里面,有北京的这些朋友,艺术家、文艺的从业者等,在我们的场景里有一个能给待得住的地方,大家一起玩的地方。 ”

自小,庞宽就对复古文化有独特的情怀,尤其是对80年代的Disco文化,简直情有独钟。早在2008年,庞宽就在北京南锣鼓巷开过一间名为“Bye Bye Disco”的国货商店,卖飞跃球鞋、搪瓷茶缸这些复古单品,一度成为乐迷群体心中的“国潮教父”。

庞宽热爱俱乐部文化,如柏林的Berghain、纽约80年代的Studio 54等都是他心目中的理想范本。作为新裤子乐队的成员,在近几年密集繁忙的演出行程中,庞宽开始思考如何探索人生新的可能性。

复活ByeByeDisco品牌,就是庞宽进入商业领域的尝试。从选址到装修,从音乐派对的内容打造到线上社交媒体的传播,庞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事事亲力亲为。ByeByeDisco 的首家俱乐部落地亮马河畔,在年底前,又搬到了朝外 THE BOX 的新家。

一年多来,共有60多位来自海外、200多组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音乐人和主办方登陆ByeByeDisco场景,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庞宽深刻体会到了实体店经营的复杂性。

庞宽在论坛现场分享道,要吸引顾客,第一、必须有过硬的产品力,无论是美酒还是美食,都要成为顾客口口相传的爆品;其次、强内容的植入,对于提升店铺吸引力至关重要,比如冲着不同艺人来的年轻人;第三、社交场域的打造,突出聚会和社交功能。

“在这一年的运营过程中,我们不断调整优化策略,形成了 周中是‘偏场域’ 的社交功能多一点, 周末的时候会‘ 强艺人’,请艺人来做一些表演。”庞宽总结道。


作为俱乐部主理人,吕志强也分享了他创办招待所的初衷和运营经验。

曾在柏林生活期间,吕志强深受当地电子摇滚浪潮的影响,他希望能够将这种音乐氛围带回北京,为国内的电子音乐爱好者提供一个专业的演出和交流场所。 吕志强回忆道,“2017年,我们发现晚上没地方可玩, 就想 做一个认为我们可以玩的地方,那个地方也不大,300平米,能装个200人就够了。 ”

在这个阶段,吕志强做了很多尝试,比如举办愚公移山音乐节。到了2018年6月,招待所面世,吕志强就想把柏林那种纯粹的音乐体验带给大家,从音响、设计到场景的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做到不一样。“ 到今天门口还没有牌子,大众点评也没有名字,也找不着我们,没有想到那个地方火了。 ”

但是,在当下的环境里, 俱乐部的生存却十分动荡。在全国多家Club相继倒闭关门的背景下,每当一家 Club宣布关门之时,行业内外都会响起一阵哀嚎之声。

对于全国范围内地下俱乐部的现状,吕志强也感叹道,虽然开设俱乐部技术含量不高,但场景和氛围的 营 造至关重要, 不是所有地 方 都具备这 样的条件,因此投资开一家俱乐部,还是要谨慎考虑。



户外音乐节:“音乐+”的个性场景

孟金辉作为青年文化媒体内容公司的创始人,对亚文化和潮流时尚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和热情。

在过去十年,公司 拍摄了多部反映青年文化发展的纪录片,运营了国际媒体品牌VICE中国,积累了丰富的内容创作和运营经验。在2018年之后, 孟金辉 看到了新一代音乐人的崛起和新鲜声音的涌现,自然而然地,他决定成立一家唱片 厂牌bié Records 。

同时,孟金辉也深刻意识到线下场景对于内容传播和社群建设的重要性。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音乐节,他希望将音乐作为纽带,连接起一群有趣、好玩的人群,共同打造一个独特的社群文化。也因此,孟金辉把音乐节的名字定为“别的聚会”。

在音乐上,“别的聚会”参演的音乐人风格多样,个性十足,如TESTSET的智能舞曲、TrembLe MiX的氛围音乐和IDM、鸭打鹅的现代另类音乐、Howie Lee的国风电子、四人乐队Błoto的嘻哈融合、七重奏乐团EABS的融合爵士等等。

在场地上, “别的聚会”通常注重音乐与自然风光的氛围感结合,比如,2023年的活动在阿那亚金山岭,2024年“别的聚会——亚洲声音”活动落地广州中旅·阿那亚·九龙湖;在现场体验上,除了音乐演出和美食,也会设置如美甲、算命、按摩、免费纹身等个性化的互动摊位。

在这个聚会中,音乐不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更是激发人们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催化剂。孟金辉说:“在别的聚会,音乐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角色,我们更多还是想体现一些我们关注的有趣的人群、社群,好玩的这些人。”


招待会音乐节起源于地下club“招待所”,每年五月中下旬都会在阿那亚举办,以电子音乐为主,为年轻人搭建了一年一聚的线下场景。据音乐财经了解,最初,招待会音乐节源于阿那亚创始人马寅的提议,当时他和吕志强探讨在阿那亚开一家派对Club,但当时因为疫情等各方面的原因,转而先举办了招待会音乐节。(回顾:)

没想到2020年夏末举办的首届招待会音乐节十分火爆,一炮打响了名声。就这样,四年来,吕志强持续邀请来自海内外的众多DJ、制作人和声音艺术家参与,观众规模不断扩大,现在已经成为阿那亚的一项标志性的音乐潮流活动,被称为“亚运会”,今年已经是第五届。

在吕志强看来,年轻人内心深处还是渴望有一个呆着舒服、能享受音乐、释放自我的地方,潮流不仅仅意味着跟风,更意味着前卫的、有品质的东西,才能有市场竞争力。


戈非是一名电子重度乐迷。最早,当他第一次接触到中国的电子音乐时,就发现,它不仅仅承载了电子音乐传统上最根源的东西,还巧妙融入了中国的东方韵味,这让他对中国电子音乐的活动场景充满了期待。

作为厂牌老板,在选择艺人方面,戈非特别强调独特性和创造性。“我们寻找那些在音乐上具有高度创造性和个人风格的艺人,不仅水平高超,还充满新意。我们特别注重差异化,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具有辨识度和创造性的音乐尤为重要。”


2024年,草台回声自办了未来回声音乐节,不仅邀请了很多新生代乐队,也希望成熟乐队能在这个场域中呈现特别的表演。(回顾:)

戈非透露,2025年计划在未来回声音乐节上进一步融合艺术和科技,为音乐人提供更丰富多元的表现形式。

“明年我们会在艺术和科技这些新的玩法上面,跟音乐更打通,让音乐人表现的形式变得更加的丰富。”戈非观察发现,现在市场上热度比较高的艺人,大家演得很疲惫,没有什么新鲜感,”我们希望和音乐人来玩一种不一样的东西。”



小结:

年轻人对潮流音乐的需求究竟是什么?

电板鸭正 在 企划新的专辑,当最后环节,把探讨拉 回到音乐本身这个问题 ,思考 年轻人对于音乐的需求究竟是什么?是寻求情感共鸣,还是对词曲、个性化音色等的追求?这也是他正在思考的问题。


对此,臧鸿飞感叹自己完全不懂年轻人想什么,他认为听音乐应该是一种更偏向于动物性的本能选择。“一个听音乐的人应该恢复到偏向于动物性,你真的需要什么的时候,你是鹿就吃草,鱼就吃虾,回到更动物的状态,回到大森林里,少听周围的声音。但是年轻人需要什么,我确实不知道。”

作为音乐人,现在 臧鸿飞的生活状态显得相对淡然,他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看待音乐行业的潮流和变化。虽然他开玩笑称自己已经“退休”了,但仍然保持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关注,“我并不建议年轻艺术家过多的考虑潮流这个事。”

臧鸿飞认为,作为艺术家,不应过度追逐或引领潮流,不应被潮流所塑造,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创作力,在自己的创作中寻找突破。

庞宽和吕志强则认为,年轻人对音乐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既需要走心,也需要走肾。孟金辉认为,音乐人应更关注自己想要输出什么,表达什么,真诚地创作,因为好的东西最终会被时间留下来。

戈非分析道,当下音乐市场虽然繁荣,但大家都奔着流量去,缺乏对音乐人的真正关注,这种唯流量论的状态对行业非常不健康,他呼吁更多关注音乐人的才华和创作。 此外,现在宣传的效果越来越有限,综艺虽然是一个相对较快的曝光机会,但上综艺的难度越来越大,且综艺的功能也在逐渐减弱,但是现在留在行业顶尖位置的音乐人,音乐水平都非常高。所以,戈非认为,音乐人还是应该做自己最擅长、最喜欢、最想做的音乐,其他的都交给市场吧。

在谈到音乐推广时,臧鸿飞也觉得实在太难了,除了送乐队上综艺节目和争取电影OST的机会外, 目前并没有特别好的方法 ,大量音乐 人很难一跃出水面获得更多 关注。

尽管如此,嘉宾都表示,正如新裤子乐队所经历的时间周期,最重要的还是音乐本身的质量,只有音乐足够出色,最终也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排版:河清 / 审核:容容

阅读往期热文

【音乐版权】 ; ; ; ; ; ; ;

【音乐平台】 ; ; ; ; ;

【现场音乐】 ; ; ; ; ; ;

【音乐营销】 ; ; ; ; ;

【音乐科技】 ;

【音乐财经】 入驻第三方平台

腾讯新闻丨网易财经|36Kr|新浪财经

今日头条 |百度百家| 搜狐

知乎 | 虎嗅网 | 文旅中国|界面

《音乐周报》-《音乐财经》专版

微博(4.7万订阅) | 抖音(18万订阅)|小红书(2000订阅)

官网网站:www.livemusichina.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