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平谷区作为市委市政府建设农业中关村的主战场、核心区,立足首都农业大区资源禀赋,主动扛起农业领域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任务,服务首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农业高科技上下功夫,对标对表中关村,把农业中关村建设成农业领域的研发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转化高地,成为引领农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地。
迎宾环岛的黄昏。
搭建“一港两翼三镇全域全场景”打造激发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地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平谷区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托创新链发展产业链,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为创新源头和核心动能,规划构建农业中关村“一港两翼三镇全域全场景”发展格局,打造激发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地。
加快推进“一港”建设,形成农业科技创新突破“策源地”。明确以建设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为核心,以“校区+园区”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设世界一流农科教育、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和创新转化中心。聚焦从0到1的原创性创新突破,加速实现农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农业科技创新突破的“策源地”。谋划打造占地面积876亩的国农港校区,随校落地9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积聚一批创新企业。去年10月,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在平谷新城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农业中关村建设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
推动构建创新引领的产业“两翼”,打造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落地集聚区。建设转化之翼,依托农业中关村园区,聚焦从1到10的中试验证放大环节,集聚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及市场化科研机构,搭建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孵化空间和中试基地,形成农业科技集成的转化平台。建设智造之翼,依托中关村平谷园,聚焦从10到100的产业化过程,集聚“中央智慧厨房”和食品企业,建设一批食品领域的“灯塔工厂”,打造食品产业集群,实现由“吃饱”“吃好”向“吃出健康”“吃出个性”的迭代升级。
建设“三镇”、打造“全域全场景”,布局全域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格局。“三镇”即以大兴庄镇、峪口镇、马昌营镇为组团,按照协同配合、要素集聚、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模式,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核心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化功能区,打造形成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集中承载区。“全域全场景”,在全区各乡镇、各村明确农业中关村建设责任,找到农业细分领域的主战场、发力点,明确主攻方向,培育主打产品,建设覆盖全域的农业科技应用场景。
现代化养殖。
集聚农业科研创新要素资源打造农业科技联合攻关主战场
农业科技的科研创新要素资源是突破重点领域,引领技术革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原动力”。平谷加快谋划建设农业领域的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集群,集聚一批顶尖农业科技人才,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上联合攻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把农业中关村建成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主战场,建成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动机”。
引育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紧紧围绕服务国家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突破,着力集聚农业科技“国家队”。落地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蔬菜生物育种、中国中医科学院道地药材品质保障与资源持续利用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将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9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形成平台“集群效应”,建设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果蔬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成为农业中关村科技创新策源地。
搭建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打造农业科技集成创新集群。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合作成立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9所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培育苏陀科技、嘉华种猪等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成农业农村部蛋肉鸡育种与繁殖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蛋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实验创新平台。打造北大荒研究院、苏陀替代蛋白研究中心等企业研发中心。农业微生物国际创新研究院、正大研究院、大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正在加快建设。
开展种业“芯片”技术攻关。服务国家种业振兴,推动联合攻关,形成技术成果创新突破。组建北京生物种业创新联合体,引育华颂种业、沃德辰龙、峪口禽业等一批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培育“京红”“京粉”5个蛋鸡品种国内市场占有率超50%,沃德系列3个白羽肉鸡品种填补国内空白。自主研发我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蛋鸡DNA芯片“凤芯壹号”,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大豆品种“中黄203”成功试种,实现国内领先。引育的夏玉米纪元168、春玉米京农科728等10个项目获得北京市粮食作物品种高产奖。华颂香早、华颂7、华颂19和华颂66等4个马铃薯品种,在浙江、湖北等多地进行推广种植。
平谷桃花海。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打造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高地
推动更多农业科技成果从科研院校走向广阔田野、走向公司企业,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的“关键一跃”。平谷一直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引领产业发展,把做好产业链强链补链作为建设农业中关村的核心环节,推动推广应用、产业链条一体化布局,有效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造科技农业示范应用场景。着力推动科技农业推广普及,搭建各行业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场景。入选第一批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占地815亩、华北地区最大的高效智能温室项目全面开工,逐步形成集育种试验、智能农机、绿色生态等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应用场景集群,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推动农业科研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落地京瓦奶业、果业、温室园艺示范园,建成爱科农数字科技示范田等百余个试验示范基地;创建117个“博士农场”,13位院士和411位博士当“农场主”,落地33个科技小院,推广新品种100余个、新技术80余项,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广阔天地。
以农业科技带动食品营养产业发展。着力放大农业中关村科技应用成果,布局建设北京食品营养与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推进传统制造业园区兴谷开发区转型打造成为农业中关村食品营养谷,集聚紫光园等52家“中央智慧厨房”和食品企业;聚焦农业科技成果中试验证放大环节,发展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打造北京农业食品合成生物创新中心等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的转化平台,推动产业升级,激发创新业态。
延伸拓展农业特色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仓储运输技术集成应用,入选2024年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重点县(重点市)建设名单,打造首都农副产品绿色智慧供应链基地,为农产品保鲜、贮存、运销提供配套,推动冷链物流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推动直播电商新业态赋能乡村振兴,打造农业中关村现代食品营养谷直播电商基地,推动数字赋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产教融合,依托农业中关村广阔科技应用场景,打造现代农业研学教育基地,建设北京市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平谷),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附加值,入选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2023年平谷农业生产总值实现39.4亿元,产值和增速均为全市第一;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连续3年在全市名列前茅。2024年前3季度,平谷农业生产总值实现31.7亿元,产值排名全市第一。
平谷区金海湖。
搭建国内外农业合作交流平台为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提供新场景
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推进器。平谷积极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服务首都北京发挥农业领域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促进激发农业新质生产力,努力打造中国农业外交高地。
举办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着力打造中国面向全球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的“名片”,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参会国家和地区范围最广、参会人数最多的国际盛会。去年,来自73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余名涉农领域知名科学家、高校校长、教育家、优秀青年参与大会,线上吸引超过1.6亿人次关注,较上一年增长3倍。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等国际机构发布报告,向全球展示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成果,交流借鉴科技创新发展经验,为推动世界农业科技交流合作贡献智慧和力量。
搭建各领域交流合作渠道。积极搭建农业领域交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聚焦前沿领域,成功举办全球可持续天然纤维大会、北京农业食品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促进行业合作交流,推动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积极推动国际性会议活动落户平谷,成为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大会永久性会址,成功举办2024世界动物福利与可持续农食大会,推动农食体系高质量、可持续、更安全的转型,助力人类与动物、环境可持续发展。
促进农业领域对外交流交往。累计举办外交外事活动170余场,与外交部非洲司成功举办“中非友好合作走进平谷”活动,面向20余个非洲国家的28位驻华使节,实地展示我国农业和食品技术成果;承办“外交官看中国 感知北京十里桃花平谷行”“外国记者走进北京”首场活动、中国(北京)—东南亚工商界交流对接会,服务扩大农业外交。(北京市平谷区委副书记、区长狄涛)
来源/《经济》杂志 图/平谷区委宣传部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