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雪村没有雪”被不少游客和网友吐槽。2月8日,记者从四川成都邛崃市的南宝山旅游区获悉,成都“雪村”中的“雪”确实为棉花,现已全部清除,自8日上午起,成都雪村已经关闭。景区向游客公开致歉,表示因今年天气暖和,雪村无法呈现,为营造“雪”的氛围,采购了雪棉铺装,但事与愿违,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景区致歉信)

这则新闻在人民日报等媒体大量转发后,成都的“雪村”彻底火了——可惜是被吐槽而火。游客们冲着漫天飞雪的浪漫宣传图去打卡,结果发现漫山遍野铺的是棉花,气得直呼“智商被按在地上摩擦”。景区倒是光速认怂,拆棉花、关大门、鞠躬道歉三连,但这场闹剧背后,暴露的可是旅游行业急功近利的乱象之一。


(景区宣传图)

棉花当雪撒?

这届游客真不好骗了

景区用棉花造雪,本质上和“康帅傅方便面”“雷碧饮料”没啥区别,都是想用山寨货蒙混过关。短视频里无人机一飞,滤镜一加,棉花堆也能拍出“林海雪原”的味儿。可现实呢?游客伸手一摸就露馅——棉花粘一身,太阳一晒还飘絮,原本的“雪村仙境”愿景一下变成纯纯的“诈骗现场”!



(旅游博主实拍“雪村”视频截图)

现在年轻人旅游早就不吃这套了。举着手机放大十倍找细节的“列文虎克”网友,分分钟能把棉花和真雪的差别扒个底朝天。景区以为搞点“氛围感”就能糊弄人,结果被全网群嘲:真当大家没见过雪?还是觉得游客都人傻钱多?


跟风冰雪热?

抄作业没有抄明白

近年来,国家对冰雪经济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202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7年,冰雪经济总规模达到1.2万亿元;到2030年,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202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冰雪经济。再加上这几年东北冰雪游爆火,各地景区眼红跟风可以理解。但冰雪旅游的“魂”根本不是铺层白色就完事了——哈尔滨的冰雕是老师傅一刀刀刻出来的,滑雪场的快乐是实打实从山顶冲下来的,北方人家里热气腾腾的铁锅炖才是真氛围。这些“活”的东西,哪是撒点棉花能模仿的?



(网友实拍图)

说白了,游客要的是体验,不是背景板。就像去火锅店吃饭,锅底用自来水冲辣椒油,摆盘再好看也没人买账。南方景区非要在没雪的地方硬造“雪村”,和让沙漠里开海鲜自助有啥区别?


真诚才是必杀技

少点套路行不行?

其实没冰雪资源真不是死穴。重庆武隆的天生三桥,靠的就是“真刀真枪”的悬崖绝壁,再配上《变形金刚》取景地的噱头,照样让人心服口服;浙江莫干山的破旧老房子,改造成网红民宿后,卖的是一份山野慢生活的“真实感”;迪拜沙漠里盖滑雪场用的是高科技制冷。就算真想玩冰雪创意,也得拿出点真本事。 这些成功案例哪个是靠造假? 创新可以天马行空,但绝对不能偷工减料。

“棉花雪村”给所有景区上了一课:旅游这碗饭,靠耍小聪明端不稳。游客或许会为猎奇买单一次,但绝不会当第二次冤大头。与其费劲造假,不如想想自己有啥独一无二的东西——是地道的麻辣烫,还是祖传的老茶馆?把这些“真家伙”打磨好了,比什么人造雪景都管用。毕竟,大家出门旅游要的是“人间真实”,不是“5毛特效”。

编辑 | 赵宁宁

主编 | 杨公元

监审 | 宋锦峰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科普信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