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2月10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热度不减,票房仍在刷新国内电影票房纪录。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13天总票房破82亿。另据据灯塔专业版全球票房榜显示,截至2月10日,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含预售)突破11.38亿美元,超过《指环王:王者无敌》,进入全球影史票房榜前31名。据猫眼专业版预测票房数据显示,最新预测总票房超120.5亿。
在票房消息刺激下,传媒娱乐板块午后继续走高,光线传媒“20cm”涨停,贵广网络涨停,万达电影、华策影视、中国电影等涨幅居前。自蛇年开年四个交易日以来,光线传媒股价已经大涨超过70%,总市值从280亿元暴涨至491.4亿元。
据同花顺数据显示,目前光线传媒老板王长田目持有光线传媒约35.53%股份,在光线传媒股价暴涨后,光线传媒老板王长田成最大赢家,在四个交易日身价内暴增超过74亿元,目前王长田仅这部分光线传媒股权就价值超过174亿元。
光线传媒赚的盆满钵满
受益于哪吒的出色表现,《哪吒2》主要发行方光线传媒赚的盆满钵满。
公开资料显示,《哪吒2》共有5家出品方,分别为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北京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光线影业有限公司、成都自在境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彩条屋科技有限公司。而彩条屋的法定代表人也是光线董事长王长田,5家出品方有3家“光线系”。另外可可豆和自在境界是导演饺子(杨宇)持股的公司。饺子则在成都可可豆动画中持股比例为56%,在成都自在境界文化传媒中股权占比达51%,《哪吒2》不存在联合出品方。
其中,光线传媒在《哪吒2》的投资比例在60%左右,饺子所持股的两家公司投资比例在40%左右。
电影票房的分账模式复杂,但核心公式为:总票房扣除5%电影事业专项基金和3.3%的特别营业税这两项不可分账票房后。剩余的91.7%由院线(约50%-57%)与片方(约35%-40%)分账。按照目前82亿票房计算,影院分账比例52.27%,可分得超43亿元。片方分账比例为39.24%,可分得约33亿元。
光线传媒在《哪吒2》的投资比例在60%左右。饺子所持股的两家公司投资比例在40%左右。按照60%计算,最终光线传媒可从《哪吒2》中获得约20亿元的收益,饺子控制的可可豆和自在境界约获得13亿元的收益。此外导演一般能从片方的净利润中获得5%~10%的分成,按最低5%的比例计算,导演可从《哪吒2》中获得1.35——2.7亿元的收入。加上可可豆和自在境界约获得13亿元的收益,导演饺子此次大赚在15亿元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制作成本仅仅约5亿元,若以此计算,按照目前电影目前分账规则,此次《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出品方光线传媒和导演饺子赚麻了。
光线传媒公告频出
在股价暴涨之下,光线传媒公告频出。
2月5日晚间,光线传媒发布公告称,公司及子公司出品、发行的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自2025年1月29日上映以来,截至2月4日,累计票房收入约为人民币48.40亿元,超过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合并财务报表营业收入的50%。公司来源于该影片的营业收入区间约为人民币9.50亿元至10.10亿元。
公告指出,该影片正在热映中,最终票房收入以中国大陆地区各电影院线正式确认的结算单为准。同时,该影片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版权销售收入及海外地区的发行收入等尚未结算。票房收入等营业收入与公司实际可确认的营业收入可能会存在差异。
2月6日,光线传媒晚间披露股票交易异动公告称,公司及子公司出品、发行的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已于1月29日起在中国大陆地区公映,目前正在热映中。近期公司经营情况正常,内外部经营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经核查,公司、控股股东和实控人不存在关于公司的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也不存在处于筹划阶段的重大事项。
但是这仍然是抵挡不了A股的爆炒热情。
阿里创投悄然减持至5%红线之下
值得注意的是,在光线传媒此轮股价启动之前,阿里创投已经悄然减持至5%的红线之下,提前做好了减持准备。
2024年12月11日晚,光线传媒公告,公司股东阿里创投于2024年12月5日至2024年12月10日通过集中竞价累计减持公司1148.53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0.39%。具体来看,12月5日、6日、10日,阿里创投分别减持了部分光线传媒股份,减持价格在9.8元/股至9.96元/股,据此计算,仅这段时间内阿里创投的减持金额便高达1.14亿左右。
随着这轮权益变动结束,阿里创投持有的光线传媒股份为1.46亿股,持股比例将降至4.99%,不再是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这意味着阿里创投这部分股权若再次变动,将不需要再次披露,从此已经泥牛入海,彻底从大众视野消失。
阿里创投曾表示,此次减持主要是基于自身安排,且其不排除在未来12个月内根据情况增加或继续减少光线传媒股份的可能。
业内人士表示,重磅供应是推动今年春节档票房破纪录的主要原因之一。观众对于重磅影片的认知,已经变得很全面,除非上映作品贴合“大IP、大制作、大卡司”等标准要求,否则不会将其列入必看选项。综观今年春节档六部作品,可以说全部达到或基本实现了重磅制作的生产要素,是对春节档经验的一次集中利用,给人以“非看不可”的印象,这激发了观众进场的积极性。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大江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