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潜艇,作为现代海军力量的象征,是大国战略威慑的核心装备之一。

它的研制涉及核能、材料、机械、电子等多个尖端科技领域,技术难度极高。20世纪50年代,中国决定研制核潜艇,但当时国内工业基础薄弱,技术储备几乎为零。在这样的背景下,黄旭华带领团队从零起步,克服了无数技术难题,最终成功研制出中国首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那么,在这条充满荆棘的研制之路上,黄旭华和他的团队究竟遭遇了哪些难题?他们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呢?



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项目,黄旭华被任命为总设计师。

当时,中国既没有核潜艇的设计经验,也没有相关的技术资料,甚至连核潜艇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黄旭华回忆说:“我们手里只有两张模糊不清的核潜艇照片,其他一无所知。”面对这样的困境,黄旭华和团队只能从最基础的理论研究开始。核潜艇的研制涉及核反应堆、艇体结构、推进系统、武器系统等多个复杂系统,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黄旭华带领团队从零开始,逐步攻克了核反应堆小型化、艇体结构设计、水下声呐系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核潜艇的核心是核反应堆,它需要为潜艇提供持续的动力,并确保在深海环境下安全运行。

然而,核反应堆的小型化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黄旭华和团队首先在陆地上建造了一个模拟核反应堆,称为“陆上模式堆”,用于验证核反应堆的设计和运行参数。经过多年的试验和改进,团队终于成功研制出适用于核潜艇的小型化核反应堆。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核潜艇的动力问题,也为中国后续的核能利用奠定了基础。



核潜艇的艇体结构设计直接关系到其水下航行性能和隐蔽性。

黄旭华和团队最初参考了国外核潜艇的“水滴形”设计,但在实际研制过程中发现,这种设计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技术条件。于是,他们大胆创新,提出了“双壳体”结构设计。“双壳体”结构由内外两层壳体组成,中间填充水或空气,既能提高艇体的抗压能力,又能增强隐蔽性。这一设计不仅解决了艇体结构的强度问题,还大幅提升了核潜艇的水下航行性能。



核潜艇在水下航行时,主要依靠声呐系统来探测周围环境。

然而,早期的中国声呐技术非常落后,根本无法满足核潜艇的需求。黄旭华和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终于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下声呐系统。这一系统不仅能够准确探测水下目标,还能有效屏蔽噪音干扰,大幅提升了核潜艇的隐蔽性和作战能力。核潜艇研制成功后,还需要进行深潜试验,以验证其在深海环境下的性能。1988年,黄旭华亲自参与了中国核潜艇的首次深潜试验。这次试验风险极大,稍有不慎就会艇毁人亡。黄旭华回忆说:“当时我心里也没底,但作为总设计师,我必须亲自上艇,给团队信心。”



最终,深潜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中国核潜艇的性能得到了全面验证。

黄旭华的这一壮举,也创下了世界核潜艇研制史上的先例。在核潜艇研制的30年里,黄旭华隐姓埋名,甚至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直到1988年深潜试验成功后,他的事迹才逐渐被外界所知。黄旭华说:“我这一生,没有虚度光阴,为国家做了一点事情,我感到很欣慰。”黄旭华和他的团队用30年的默默奉献,铸就了大国重器,奠定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基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