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春交替之际,许多人在频繁咳嗽中辗转难眠。部分患者将这种症状简单归咎于“季节性感冒”或“慢性咽炎”,殊不知这可能是支气管扩张发出的早期预警信号。刘广玲医生指出,支气管扩张作为慢性呼吸道疾病,早期症状隐匿且易被忽视,但若能及时识别并干预,可显著延缓病情进展,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容易被误读的“咳嗽信号”
支气管扩张以支气管壁结构破坏、气道持续扩张为特征,其典型症状包括慢性咳嗽、大量脓痰及反复咯血。刘广玲医生接诊的案例中,一位45岁的王女士颇具代表性:连续三年每逢换季便咳嗽加剧,初期仅咳少量白痰,自服止咳糖浆后略有缓解,但次年秋季咳嗽频率增加,痰液转为黄绿色且伴有血丝,最终经CT检查确诊为支气管扩张。
此类患者早期常表现为季节性咳嗽加重,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若合并感染则伴随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刘广玲强调:“咳嗽超过两周未愈,或痰量突然增多、颜色改变,需警惕支气管扩张可能,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



换季为何成为病情“催化剂”?
从现代医学看,冷空气刺激可引发气道痉挛,导致黏液分泌增多、纤毛运动减弱,痰液滞留易滋生细菌,诱发感染。中医则认为,季节交替时风邪与燥邪交织,肺卫不固者易受外邪侵袭,肺失宣降则痰浊壅滞,气道受阻而咳嗽不止。


此外,冬季室内空气流通差,病原微生物浓度升高,加之支气管扩张患者气道防御功能薄弱,更易因反复感染加重病情。若合并吸烟、粉尘接触史或幼年呼吸道感染史,风险将进一步攀升。
防治结合:中医整体观下的管理策略
1. 辨证施治阻断病程进展
中医将支气管扩张归为“肺痈”“咳嗽”范畴,临床常分型论治:
痰热壅肺型**:多见黄稠痰、胸痛发热,治以清热化痰,方用千金苇茎汤加减;
气阴两虚型**:症见干咳少痰、气短盗汗,宜益气养阴,选用沙参麦冬汤合生脉散;
肝火犯肺型**:咯血色鲜红、烦躁胁痛,需清肝泻肺,方选黛蛤散合泻白散。
2. 外治法助力排痰祛邪
针对痰液淤积难题,中医外治法可多途径干预:
穴位贴敷:选取肺俞、膻中、定喘等穴,将白芥子、细辛等药物研磨后姜汁调和贴敷,通过温热刺激促进痰液排出;
经络药罐:沿背部膀胱经走罐,配合鱼腥草、黄芩等清热药液,可疏通经络、改善局部循环;
中药雾化:将金银花、鱼腥草等煎剂雾化吸入,直接作用于气道黏膜,缓解痉挛并稀释痰液。



3. 生活方式调护要点
环境管理:保持室内湿度50%-60%,定期通风换气,避免吸入油烟、冷空气;
呼吸训练:练习腹式呼吸与缩唇呼吸,每日2次、每次10分钟,增强膈肌力量;
饮食调理:多食山药、百合、梨等润肺食材,忌辛辣刺激,痰多者可饮用陈皮薏米粥;
适度运动:选择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项目,避免剧烈活动诱发气促。
走出误区:规范治疗避免病情反复
部分患者误将支气管扩张等同于“慢性支气管炎”,自行服用抗生素或镇咳药物,反而掩盖症状。刘广玲医生提醒:“咯血时需绝对卧床,采取患侧卧位防止窒息;急性感染期应在痰培养指导下选择敏感抗生素,而非盲目用药。”稳定期患者则需坚持体位引流,辅以振动排痰仪等物理疗法,减少痰液蓄积。
支气管扩张的病程管理需贯彻“防重于治”理念。通过早期识别咳嗽变异特征、规范中西医结合治疗、强化日常调护,患者完全有望打破“换季即加重”的恶性循环。正如刘广玲医生所言:“每一次咳嗽都是身体的呼救信号,及时响应方能守护呼吸通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