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后先喝一杯水

很多人都有早晨喝一杯水的习惯。据说,人在晚上睡觉时,会消耗掉不少的水,所以晨起时往往会处于生理性缺水的状态;此时,喝上一杯水是对人体有利的。并且,还有说法称,晨起时喝下的这杯水可以冲洗肠胃,湿润肠道,利于排便。可是,根据小生自己的体会,却感觉对于晨便并无帮助。原因出在哪里呢?

经过多次实验观察,终于总结出了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饮水量太少,睡到了肠道后,就所剩无几了,根本无法起到冲洗肠道的作用。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水进入人体之后的运行说起。首先,从水喝入口中,然后从食管中到胃里,这个过程需要1秒钟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饮入的水几乎没有损耗,完全进入了胃里。

水到了胃里,会被吸收一部分。尽管水在胃内的停留时间也很短,大约5-10分钟左右,但是,从胃里再下行到小肠里,毕竟会减少。


晨起后先喝一杯水

水继续下行,进入到小肠后,下移速度大约为0.6米每分钟,如果小肠长度按6米计算,水从胃里进来,也需要约10分钟到达大肠。而这个过程中,小肠会一直在吸收水。

所以,普通的一杯水,从食管一路走来,经过15分钟左右的时间,经过7米左右路径,再到达大肠时,已经不会再剩有多少了,难以起到刺激大肠、无法起到帮助排便的效果,实属正常。

所以,要想晨起后通过饮水帮助排便,饮水的数量一定要足够。只有足够的饮水,才能在经过胃肠的吸收后、仍然能达到目的地“大肠”,刺激到大肠。那么,应该喝多少才合适呢?如果小生的经验,应该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标准,同一个人每天的情况也不相同,今天一杯就可以了,说不定明天两杯还不见效。

所以,小生的建议是没有感觉就一直喝下去,直到产生便意。另外,小生还有一点经验之谈就是:喝的水最好温度低一些。这是因为,要想让水对大肠产生刺激,水的温度就要高于或者低于体温;如果到达大肠的水温和大肠处的体温一样,大肠的反映就不会太敏感,水的刺激效果就不太理想。

但水温如果太高的话,人是难以入口的;所以,合适的办法就是要喝温度低一些的水,以保证喝进体内的水到达大肠时,水温仍然比体温低,从而形成对大肠的刺激。

当然,对于体内缺水严重、大便干结的人来说,只要水到了大肠、不论水温高低,都可以起到湿润肠道、软化大便、促进排便的效果。

事实上,对于早晨的这杯水,中医和西医是有不同看法的。西医认为,这杯水要喝凉开水。


凉水


温(热)水

空腹饮下的凉开水能迅速进入肠道,被肠粘膜吸收后进入血液,不仅将血液的浓度稀释,而且通过血液循环、被人体细胞吸收后,还可提高各脏器官的脱氧酶活性,提升肝脏的解毒能力和消化道的排泄能力等。

但中医的看法是:晨起后饮一杯凉水的话,会浇灭初生的阳气、弊大于利;中医给出的解释是:早晨,人体阳气开始生发;此时、喝一杯凉水下去,会严重影响阳气生发。

中医的解释听起来似乎有些神秘,但说白了就是人起床后,体内的各个器官开始工作,这个时候喝凉水,会影响胃部和心脏部位的温度,抑制其功能。甚至有说法称,晨起一杯冰水下肚、严重时会导致心跳骤停,甚至猝死。所以,中医的观点就是早晨起来的第一杯水要喝温水、不能喝凉水。

那么,晨起的这一杯水到底应该喝呢?按照小生的看法,这个问题其实也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具体看你是想补充水份,还是想刺激排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