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有老师博主发帖称,跑到宾馆里的“家访”,还叫什么“家访”?



教育局发文件,要求老师“家访”,“万师进万家”;可是家长不欢迎“家访”,将老师拒之门外。事情难闹死了,但总还得闹。怎么办?老师和家长共同协商,于是就选择到宾馆里“家访”。

到了宾馆后,老师例行公事,按“程序”提了几个问题后,于是和家长合影,“万事留痕”。握手言欢,共同走出宾馆。

“家访”变成了“宾馆访”,虽说严重变味、畸形,但总比不“家访”强,站在老师的角度讲,总算完成了任务。

但我对“宾馆访”有两个质疑:

①. “宾馆访”达到了“家访”的意义没有?
②.宾馆可以开“钟点房”,但要交费的。那么这个费用谁来支付?家长不可能出,因为他们知道是在配合老师完成任务,老师应该领他们的情。由此看来,“宾馆访”的费用,只好由老师来掏腰包了。
  • 这究竟是咋回事?

根据该博主提供的信息显示,消息来自一个网友的爆料。



第一次听说,上海有家长明确拒绝教师入户家访,要求教师到公众场所交流!公园、茶馆、甚或大厅....社会在发展,家访也被迫要改变了。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新民晚报针对此事有专题报道。



报道称,过完春节,在离新学期还有十多天的日子里,沪上有中小学教师已开始筹划家访。但是,多位班主任表示,部分家长和同学以各种理由不让老师上门。相关情况的反响也几乎“一边倒”,认为入户家访已是“过去式教育”

家住长宁区天山路的朱女士说,春节前就接到班主任通知,希望节后抽个工作日的晚上前来家访,朱女士当即回复“不方便”“有事可以电话聊”,但这几天班主任连发三条微信希望家长定个时间。这位家长与记者相熟多年,她吐露说:“希望媒体也帮我们这部分有苦衷的家长呼吁一下,家访的老套路是不是也应该与时俱进了。每家有每家的具体情况,比如我们家三代同堂,居住环境十分局促,而且我是单亲带娃,这些都是不想让老师知道的隐情啊。老师一家家去家访,怎么可能不对每家的经济条件、家长背景、家庭关系留下主观印象呢?一旦老师的脑海里有了这样的观感,真的对教育有利吗?真的不会影响到公平教育吗?”

沪上一位小学校长说,家访是了解学生家庭环境、倾听家长心声的最佳方式,前提是要充分尊重家长的意愿



“原来我们对班主任是有指标的,规定新接的班级必须百分之百入户家访,每年的寒假和暑假必须对三分之一的学生家访。现在我们不提明确数量了,也不规定一定要入户,家访的地点可以是学生家庭,也可以是学校或其他适宜的公共场所,比如咖啡馆和茶室等。”
  • 针对此事,网友们迅速围观,各抒己见。

有网友认为,拒绝家访是对的,都什么时代了?经济落后的时代,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没有微信,没有视频家访,是一种很好的家校沟通的手段。而到了现在,科技已经那么发达,再家访,纯纯的属于脱裤子放屁。

有网友反驳,我不问教育部门有要求教师家访的规定,我只想说一说现今家长的思想怎么了。作为我也是孩子的父亲,更是经历过学生生活的人,我对老师们家访学生时期是怕,做了父亲是希望。正因为如此,我深深理解和感激老师们来到家里,面对面地谈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这样的交流方式尽管有些陈旧,但这是中国人教育的传承。为什么现在的家长们会出现对老师家访不理解,甚至是拒之门外。我只是这样的认为,这些教育不懂得尊重别人,更没有感恩的心。为什么当今社会会出现那么多不懂学习、不懂孝敬、不懂感恩的孩子?很多原因都在,但更主要是因素在家庭教育。我希望我们做家长的要理解老师们家访工作,更要以感恩之心接待老师们的家访。

有网友调侃,订一个钟点房,每家准备个背景床单一挂,全班家长轮流去拍个照,半天齐活。

有网友表示,都是教育局领导拍脑袋想出来的。时代发展了,沟通渠道多多,何必一定去家里 又没长期住下来,不可能深入了解。

有网友建议,家访应该是针对某些需要家访的孩子,而不是全部家访,本身这个要求规定就是错误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反思一下。

有网友坦言,这种宾馆式家访起初感觉很好,时间长了有些吃不消,还费钱。孩子的幼儿园老师这么些年就没间断,现在还有一年多高中毕业了!

有网友回忆,以前防溺水教育,也要求老师要家访,我们就近的十几个家长AA在饭店包了一个房间,简简单单吃了一顿饭,算下来一个家长花了60多,挺好的,比老师来家里自在花费也少。

有网友现身说法,我每次去家访,在学生家停留时间不会超过10分钟。讲几句有关安全和学习之类的话,拍几张照片就离开了。

有网友唏嘘,读书16年,教书18年,从来没有被家访过,也从来没访过别人。被人家访,自己惶恐;家访别人,双方难受。何必呢?

  • 家访,曾是教师与学生家庭沟通的重要桥梁。如今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其实已成为过去式。

在多年前,负责任的老师们骑着自行车穿街走巷,走进学生家中,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情况。这种形式不仅拉近了家校距离,也让教育更具人情味。

然而,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电话、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家访,成为家校沟通的主要方式。

而且,越来越多的家长比较在乎自己家庭的隐私,并不希望老师跑到家里来“探个究竟”,甚至有家长认为,家访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一直保持了几十年。因此,变更家访模式显然也是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

对此,你怎么看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