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天天一起看电影,我是喜欢看电影的笨熊。

今天咱们要聊的这两部电影,就像是站在天平两端,一头是票房口碑一路狂飙的《哪吒 2》,另一头则是口碑票房双双扑街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这二者的巨大反差,背后藏着不少值得深挖的故事。



先看看数据,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哪吒 2》上映 13 天,豆瓣评分 8.5,票房冲破 81 亿,一举拿下国产电影票房榜的冠军,成为全民热议的现象级影片。



反观《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同样是 13 天的上映期,成本也高达 5 亿左右,可票房仅仅 6.25 亿,豆瓣评分更是只有 5.3,在同期上映的影片中沦为垫底。明明它手握名导演、人气演员、经典 IP 这些王牌,宣传也不遗余力,粉丝群体也相当庞大,本应是票房爆款的有力竞争者,结果却事与愿违,这背后的原因值得细细探究。



在笨熊看来,《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的失利,根源在于背后资本的逐利心态。这部电影似乎更像是资本试图控制市场和观众审美的一次 “实验”,而非真的想为观众带来优质内容。他们企图通过 “流量明星 + 名导演 + 大 IP” 的公式化组合,批量生产影片,用看似华丽的阵容掩盖内容的空洞。就像之前肖战主演的《诛仙》,也是套用这个模式,最终也没能逃脱扑街的命运。



资本热衷于这种模式,是因为这些元素具有高度的可控性和复制性。只要有资金,就能打造出所谓的流量明星,邀请到大牌导演,拿下热门 IP。





但内容创作可不一样,一个好剧本需要编剧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打磨,反复推敲剧情、人物性格,而且就算投入了心血,也不一定能迎合所有观众的口味。这种不可控性和无法批量生产的特性,让追求快速回报的资本望而却步。他们害怕观众接触到真正优质的内容后,对电影的要求提高,自己那些粗制滥造的作品就再也没有市场了。



这就好比长期喝着品质不佳的“恒河矿泉水”,一旦品尝到真正的美味,就很难再对那些劣质饮品感兴趣。就像国产游戏行业,多年来充斥着换皮氪金网游,腾讯这样的大厂也很少涉足像《黑神话:悟空》这种注重内容和体验的作品,因为这类游戏难以复制,无法实现快速盈利。



不过,好在国内的电影市场还保留着基本的公平性,资本无法像美帝资本那样完全操控一切。他们没办法让所有影院拒映《哪吒 2》,也不能让所有平台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打分、评论。



所以,当《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用这种套路来糊弄观众时,市场给出了最直接的回应 —— 票房和口碑的双重失败,只留下一个充满调侃意味的 “影史春节档最强武侠片” 头衔,就像给《逐梦演艺圈》加上各种限定词也能号称 “最强” 一样,徒增笑料。



说了这么多,笨熊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在未来的电影市场里,流量明星主演的大烂片还会有生存空间吗?

笨熊和你一起看电影,喜欢这篇文章的欢迎关注,收藏,点赞,吐槽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