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不但在国内不断刷新票房纪录,预测120亿+票房,冲击全球影史前10,在海外也火了,但火得有点憋屈。场场爆满,却总排不上好场次,这感觉就像你考试考了满分,老师却说"座位有限,你先站着听讲"。



看看隔壁厅的黑人版美国队长,哪怕上座率不高场次多得让人眼红。说实话,自从换了黑人主演,这系列的口碑就跟坐滑梯似的往下掉。可好莱坞就是死磕"政治正确",宁可让观众看腻味的"政治正确"大片,也不愿意多给哪吒几个场次。



说到底,海外院线还是好莱坞的地盘。这些年,国产电影质量上来了,票房也爆了,可到了海外,还是得看人脸色。就像去别人家做客,菜再香也得按主人的规矩来。

最近几年,好莱坞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为了体现"政治正确",各种经典角色都被重新包装。白人角色换成黑人,男性角色换成女性,直人角色换成LGBTQ+。黑人版美国队长就是典型例子。





但这种"换皮"操作真的能打动观众吗?数据显示,漫威系列的票房表现持续走低,口碑较前作下降明显。观众们开始审美疲劳了,毕竟大家看电影是为了好故事,不是为了上"政治正确"课。

有趣的是,就在好莱坞死磕"政治正确"的时候,中国电影却靠着扎实的故事和创新的表达赢得了观众。《哪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用现代视角重新诠释传统神话,既保留了东方韵味,又让全球观众都能看懂。



中国电影出海,就像打游戏闯关,好不容易过了内容质量这一关,却发现前面还有发行渠道这座大山。好莱坞经营了上百年,早就把全球院线织成了一张大网。想在这张网上撕开一个口子,谈何容易。

《哪吒》的遭遇就很能说明问题。明明观众爱看,影院就是不排片。这就像你去餐厅点菜,服务员非说"这道菜我们不推荐",其实是因为厨房没准备好食材。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些海外观众为了看《哪吒》,不得不开车几个小时去别的城市。这种"追片"的劲头,跟当年中国人追《泰坦尼克号》有得一拼。

要打破这种局面,光靠拍好电影还不够,还得有自己的"船"。这"船"就是海外院线和发行渠道。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海外有自己的影院,想放多少场《哪吒》就放多少场,那该多爽!而且不光放《哪吒》,还能放《流浪地球》《长津湖》,让全世界都看看中国电影的多样性。

这条路虽然难走,但已经有人在尝试了。比如万达收购AMC院线,虽然最后没成功,但这种尝试很有意义。就像学游泳,总得先呛几口水才能学会。



文化输出这事急不得,得一步一个脚印来。日本动漫走向世界用了三四十年,韩国流行文化崛起也花了二三十年。中国电影才刚开始发力,遇到点挫折很正常。

重要的是保持文化自信。我们有五千年文明积淀,有丰富的故事素材,有独特的审美视角。这些都不是好莱坞能轻易模仿的。

现在的困境,说不定就是未来突破的起点。毕竟,连哪吒都能从"魔童"变成英雄,中国电影出海的故事,也一定会迎来反转的结局。

所以啊,与其生气,不如期待。等咱们的海外院线建起来了,到时候不光要放哪吒,还要让全世界都看看,中国电影可不止一个"哪吒"!从神话传说到科幻未来,从历史正剧到现代喜剧,我们要让世界看到中国电影的无限可能。

这一天可能不会来得太快,但只要坚持走下去,总会到来。就像哪吒说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中国电影的未来,也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