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月9 日“中国日报网”报道称,在郑州市两会期间,郑州某小学校长及另一代表联名提案——《关于红色乐器“育红笛”进课堂的建议》。
报道中称,这位校长说:“……器乐也往往只被认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是一种为音乐伴奏的乐器而被忽视。”
“‘育红笛’作为一款极具特色的红色乐器,它的外观灵感来源于二七纪念塔,其独特的造型、鲜艳的颜色以及简便易学的特性,可以激发人们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传承红色基因,不忘红色精神,成为校园音乐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的优质载体。”
在二人联名的提案中,其建议推动“育红笛”进课堂:
一是将“育红笛”教学纳入学校常规音乐课程;二是组织音乐教师参加“育红笛”专业培训,邀请演奏专家授课等。三是组织编写涵盖“育红笛”基础知识等内容的教材……学校配备充足教学设备,建立音乐教室或排练厅。四是结合重要节日举办“育红笛”演奏比赛、红色音乐文化节等主题活动。
首先,开展“红色教育”,当然是一大好事,也应该大力提倡,这一点上,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历史传统特征的国家,当然是“俩哑巴亲嘴——没话说”的事了。
不过,像作为省会城市的委员、代表,专门联名提案,要让一种乐器——“育红笛”进校园、进课堂,还要在教材、师生、装备等方面进行大量投入,真的有此必要吗?会否产生过犹不及的效果呢?
按照这两位代表提案中所言的逻辑,则是不是像其他乐器,也都可以赋予“红色”之外形、内涵、意义等,于是都可以成了其所言的“红色乐器”,都可以如此方式“进校园”,成为专门的课程,让师生都来买、都来学、都来参与活动呢?
如果可以这样的话,则产生的相关费用谁出?产生的教育成本谁来买单?——而我们喊了多年的“校园减负”,还能成功吗?
还可以从另一角度考量——即如果没有了“红色”标签的其它乐器,是不是就要被人冷落了?最起码,与“育红笛”相比,其它乐器在教育中的地位,会否要明显一落千丈呢?
这样的话,能做到教育量体裁衣吗?利于素质教育的综合平衡吗?利于教育的全面发展吗?会否在强制性、固化性硬推之下,影响了学生们不同兴趣、不同才华发展的自由与天性选择呢?……
而且,如此逻辑之下,那可就不仅止于“红色笛子”了,就有可能所有乐器,都是“一片红”才能上位,否则,岂不是别的乐器就要落后了?
如此发展下去,也就会不仅是乐器了吧?——是不是校服也要实行“不爱别装爱红装”,甚至是“不爱红装爱武装”了呢?难道,要回到当年穿衣打扮上,“万里江山一片红”的时代吗?
这其实,就有搞形式主义之嫌了吧?——笛子,只是一种乐器,只是工具形式,虽然也可以人为赋予一定的“红色意义”,但毕竟,这并非红色内容本身。
乐器这种音乐工具,并不因其外在颜色、形状而改变性质——至于其表达出的音乐内容与性质,那就要看演奏者,以及演奏的乐曲等内容是什么“颜色”了,如此简单的道理都不明白吗?——作为群众的代表、委员,是否应该更加关注教育的实质内容,而非过度集中于形式上的“红色标签”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把菜刀,放于厨房,它就是一个厨具。如果拿在厨师手里,可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饮食。
假如是拿在罪犯手里,便会成为犯罪工具。所以,并不是给其赋予一个“育红刀”之名、之状,它就天然和理所当然地成了“正能量之红刀”!
以此逻辑推论,则乐器也要分为红、白两类吗?如此下去,过度强调“育红笛”,会不会令其他乐器的教育地位受到忽视?进而影响了音乐教育的全面性呢?
且将生产工具也给政治化定性,难道是逼着中国乐器都要学习“育红笛”好榜样,必须一一改名才行吗?
比如,二胡得叫作红胡; 唢呐要叫作红呐;大鼓叫成红鼓;琵琶叫作红琶……《二泉映月》索性也要改成《红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改为《红江花月夜》?——这岂不等于是不务正业,吃饱了撑的,闲得没事做了吗?
难道,不用“育红笛”,就吹不出正能量或红色曲调了?这不等于是将工具也给阶级性划分了吗?这让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笛子,又情何以堪呢?
如果有人用此“育红笛”,竟然吹一些风花雪月或悲伤之调,那算不算“资本主义情调”,抹黑了“育红笛”,还要对其批斗之呢?……如此下去,不等于回到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了吗?
而且,如果我们“不惮以最坏的恶意猜测”,推动这一乐器进校园,会否给学生增加负担?会不会演变成一门类似于统一校服的“生意”?……
如果“满嘴是主义”,但最终“满肚子是生意”,这就不是什么“红色文化”了,而成为一种“低级红”了吧?
真正有着红色意义的内容或形式,的确应该大力推广与宣传,但这并不代表着就可以拿“红色”大玩形式主义了,而是要将“红色教育”落到实质内容上才行!
假如,嘴上涂一层刺眼的口红,难道就能代表其说出的话、唱出的歌、吹出的曲,因此就有了红色内容与意义吗?——这其实就是小看了群众和领导的智商:这不是在玩形式主义,或就是在玩生意了吧?
作为社会精英的民意代表们,对于教育问题方面的提案,其实仍有很多重要工作要做,无论是在思想教育,还是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等方面,都有很多重要的问题值得提出。
但如果只是在过犹不及的形式主义上绕圈圈,就会浪费了作为代表、委员赋予的真正意义与良好机会——如此宝贵的建言资源,还是投入到更重要的教育或社会民生问题上去吧!
而类似于“育红笛”的推广,当然也可以有,但应更多遵从教育规律,用一些“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进行,岂不是更好呢?【原创评论:瑜说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