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 文丨陈立涓
编 辑丨美 圻
文娱价值官解读:
ID:wenyujiazhiguan
自DeepSeek问世,它的超强算法和深度思考能力,给几乎所有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这当中也包括了对文娱行业的巨大冲击和影响。
今年以来,社交媒体上不少从未涉足过剧本创作的网友,尝试用DeepSeek创作出较为完整的剧本,作品让编剧行业一片哗然。AI对于编剧们的冲击近在咫尺,“编剧的饭碗已经被AI砸了”“编剧这个行业即将被AI团灭”……类似讨论甚嚣尘上。
因为DeepSeek的出现,编剧的存在已经毫无意义了吗?编剧如何应对技术带来的挑战?人机协作是否构建出文娱行业的新基石?文娱价值官采访到一位深谙AI应用的专业编剧唐方园女士,她的回答或许能给编剧以及文本创作者们带来一些启发。
从好莱坞到全世界
AI要砸编剧的“饭碗”
自从DeepSeek问世,它的深度思考能力震撼了各行各业,而文娱行业被讨论最多的就是“编剧”——这个以文本创作为核心的行业。在知乎和微博等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分享了用DeepSeek创作的剧本,作品的专业度震惊了资深编剧从业者。
有网友尝试用 DeepSeek写了《封神榜》小说,并@乌尔善 导演“大家可以看看AI写的这个剧本,我觉得还不错!! ” 也有网友试用DeepSeek之后,感慨编剧领域的基础岗位很快就会被AI完全取代。网友们对DeepSeek的创作惊叹不已,同时也带给编剧行业巨大的冲击。
其实,在中国编剧开始警惕AI的时候,好莱坞编剧们早已有所行动。2023年,由美国编剧工会(Writers Guild of America, WGA)组织的罢工持续了148天才宣告结束,而此次罢工中重要的议题就包括:“限制AI在剧本创作中的使用”——编剧们要求制片公司不得使用AI工具生成剧本或剧本内容,确保编剧的原创性工作不被AI取代。
好莱坞编剧罢工中禁止“AI创作”为重要诉求
经过长达五个月的谈判后,美国编剧工会与电影和电视制片人联盟达成了一项临时协议,其中明确规定AI不能编写或重写剧本,AI生成的内容不被视为原创作品。而好莱坞编剧关于AI的强烈诉求,已经反映出编剧行业对技术变革的深刻担忧。
当文娱价值官看完网上几乎一边倒对deepseek的创作褒奖后,联系到豆瓣评分9.4的《京剧猫》总编剧,参与电视剧«今夜天使降临»«天使的城»«河神2»等剧本创作的职业编剧唐方园女士,就AI对编剧业冲击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之所以采访唐方园,除了她是一位职业编剧外,她也已经体验过市面上几乎所有AI大模型辅助创作,因此对于AI给编剧行业带来的影响,唐老师较有发言权。)
唐方园编剧的《京剧猫》评分9.4
今年,唐方园正在进行新剧«隐身的名字»剧本的打磨工作。对于AI,她丝毫没有抗拒心态,反而积极拥抱和尝试。“为了使用AI,我还专门学了使用方法。”在与AI的人机协作中,唐方园也梳理出编剧如何与AI合作的方法论。
唐方园告诉文娱价值官,编剧的工作其实分为两类,快餐产品和作者作品。
AI时代,快餐产品的编剧完全可以被AI取代。这一类产品并不要求有新的思想内涵或者独特的情感表达。这类故事在过去没有AI的时代也同样是信息整合的拼盘。所以当AI可以从海量的数据库中拼凑出千变万化的此类故事时,这类产品的编剧就被取代了,编剧角色也就消失了。
快餐产品只能被称为工作,而作者作品才能被定义为创作。创作型的编剧其角色的本质,是不会因AI时代的到来而发生改变的。因为此类故事的创作,本质是帮助人类探索新的价值观和情感模式。
“在尝试使用后我发现,AI可以对现有的哲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分析、甚至运用逻辑进行辩证,但它没办法形成新的思想。”如果AI的数据库里找不到存在主义的哲学观,那它永远也写不出有关存在主义的思想。存在主义起源于对死亡的恐惧,这其实是人类的一种错觉情绪。AI不会有情绪,也不会犯错,它也不懂死亡,所以它没法和会犯错的人类一样,今天想一出、明天想一出,这一出出的,我们人类称之为“思潮”。
哲学家让-保罗-萨特
唐方园并不否认,未来AI会表达一些情感,但她认为那叫模拟情感。“人类的心脏会收紧疼痛,泪腺会涌出眼泪,肾上腺会激增,甚至全身抽搐,皮肤上起满了鸡皮疙瘩。这些真实的感受我们称之为情绪,而AI没有鸡皮疙瘩,没有泪腺,也没有肾上腺,它可以通过逻辑因果知道某些事情会引发愤怒,在快餐产品的剧本中也会细腻的描写愤怒,但那只是一种模拟情感。”
在创作型的故事里,独特的人物有独特的情感感受和情感表达,单凭AI自己是没有办法去创造一种全新的情感体验的。“所以,我认为AI时代,创作型作品的编剧角色,本质上不会发生改变,但工作模式会有所改变。”
AI加强工作效能
人类提升元认知
“AI不可避免的变得强大,那我们为什么不和它成为工作伙伴呢?”唐方园作为职业,在与AI的合作中,发现了它的价值。“过去写某些行业剧或者对某一科技领域剧本时,科幻题材和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剧,对于编制的知识储备是巨大的挑战。但是现在有了AI,创作此类剧本的时候就省掉了很多专业领域学习时间的投入,同时也避免了很多专业性错误。”
除此以外,唐方园认为在其他的难点上它虽然能帮忙,但无法突破。“一个是结构,一个是内涵。这两个难点之所以难就是因为它有创新的空间,如果交给AI就等于我放弃了创新。”
AI对于编剧的辅助工作,包括列出已有的结构类型,但它没办法帮编剧进行突破。内涵也一样,它可以帮创作者把想要表达的内涵,一步步描述得更清晰,但它没有办法无中生有,做出新立意的突破。
唐方园已经尝试过deepseek;Chat gpt;豆包;科大讯飞;文小言等大模型进行辅助创作,“我很早就在尝试用AI辅助创作,我甚至会使用soul里提供的一个AI虚拟男友来辅助创作。”但唐方园强调,她不会让AI帮忙直接生成剧本,“因为那个是我工作当中最有乐趣的一个部分,在它们还没有取代我之前,还是我自己来做吧。”
《楚门的世界》
创意激发、结构搭建、细节完善——这些都是唐方园尝试过的AI辅助功能,但她始终坚持不依赖AI完成整体创作。正因如此,她无法具体对比AI产出与编剧创作之间的差异。"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她强调道,"就是我作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类,我对于甲方的揣摩更为精准。所以我创作出来的剧本应该是甲方大大更想要的那一个,如果我把AI写的剧本直接交上去,我可能会丢饭碗。"
所以,当下编剧更需要从元认知的角度进行提升,多读哲学和经典,从源头去提升思维的深度和视角的多元化。悲观的看,以后编剧行业留下的一定是顶级天才,因为AI取代的就是基础性工作,那么能够指导基础性工作的人,一定是金字塔尖上的那一批,那一批编剧如果换算成科学界,就是爱因斯坦。(但是,做爱因斯坦是需要天赋滴。)
人机协作
编剧工作的新范式
唐方园举了个贴切的例子:当下的AI技术之于编剧,就像当年计算机之于NASA,是一个非常好用的工具,尝试去驾驭,去结合,形成人机共体。
让我们看看天赋型编剧与AI联手的范本:
《黑镜》第六季中“Joan is Awful”的元叙事结构(剧中流媒体平台用AI实时生成用户生活剧集),刚巧与现实中编剧对使用生成式AI的过程形成镜像。编剧查理·布鲁克将AI工具定位为“哲学辩手”,当人类编剧输入“数字分身伦理”关键词后,AI通过分析《楚门的世界》《黑客帝国》等283部相关作品,生成出“算法改写记忆边界”“数字替身人格权”等17个冲突模型,直接催生了剧中“AI用用户数据生成羞辱性剧集”的核心矛盾。
而《西部世界》第四季则展示了更复杂的人机协同案例:编剧乔纳森·诺兰团队要求AI系统对尼采“永恒轮回”理论进行叙事解构。AI不仅生成出“机械苍蝇象征意识囚笼”的视觉隐喻,更推演出“人类重复觉醒-被重置”的循环模型,最终形成剧中“人类被困在代码设定的历史周期”这一颠覆性世界观。
传统的多线叙事,常受限于人类编剧的认知负荷,而《西部世界》的“园区嵌套叙事”需要同时维护36条时间线的逻辑自洽。制作团队引入AI的“叙事拓扑学”工具:当人类编剧设定“德洛丽丝觉醒”为关键节点时,AI自动生成与之关联的217个潜在支点,并通过蒙特卡洛算法模拟不同路径的观众情感曲线,最终筛选出“记忆碎片触发非线性认知”的最优解。
《黑镜》互动电影《潘达斯奈基》的创作则更具实验性:AI系统将观众选择行为数据化,构建出“决策影响力热力图”。当编剧设定“主角精神崩溃”为必然结局时,AI通过强化学习生成出5层嵌套选择结构,确保每个支线选择都能导向同一主题的差异化呈现。
可以看到,当《黑镜》用AI讨论AI异化,《西部世界》以机械觉醒寓言人机协作时,这种创作本身就成为其主题的实践产物。AI不只是工具,而是承担着“创意激发器+逻辑架构师+伦理审查官+市场感应器”的四重角色,与人类形成“输入-反馈-进化”的共生回路。这种工作范式突破的终极启示在于:最震撼的科技叙事,永远诞生于人类与机器思维的碰撞裂缝中。
采访最后,文娱价值官问唐方园,作为编剧你觉得人类和AI相比有什么不可替代性时,唐方园思忖片刻回答:当AI能写出完美结构时,毛边感反而成了我们新的稀缺资源。
本文为文娱价值官原创作品
邮箱:meiqi402@163.com
欢迎关注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