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前段时间发布了《七千人大会结束,刘少奇紧急开西楼会议,自喻“非常时期大总统”》一文到“覃仕勇说史”上,文中讲到:历史上著名的“七千人大会”于1962年2月7日闭幕。闭幕后的第二天,毛主席就离开了北京到外地去视察。而在北京主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的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云和彭真等人,于2月21日集中在一起,开了政治局常委中除毛主席和林彪之外,共16人参加的“西楼会议”。
“西楼会议”的主持人是刘少奇,主角却是陈云。
毛主席在七千人大会上已经公开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说:
“我是党内的第一负责人,凡是中央的错误皆归属我身上。”
此外,毛主席还在七千人大会公开承认自己在经济工作方面知识有限,远远比不上陈云,还说,党内同志中,包括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谁也比不上陈云懂得最多。
这,等于是向全党宣布了陈云在经济工作方面最懂行,陈云是经济工作方面的专家。
但是,毛主席先后三次发出诚挚邀请、要求作为分管经济工作的中央领导的陈云,在大会上就经济发展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却都被陈云以“在做工业调查,还没有调查完,现在还没有把握来讲”为由拒绝了。
如此一来,所有的政治局常委都在七千人大会发表了公开的讲话,唯独身为党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常委,位居党内第五位领袖的陈云,不发一言。
有趣的是,历七千人大会在2月7日闭幕,2月8日,陈云却在参加了七千人大会陕西组的全体干部会议上发表了讲话。
该讲话内容现在已经收入到了《陈云文选》,题为《怎样使我们的认识更正确些》。
陈云以党中央副主席的身份批评和勉励大家,说:
“在党内不怕有人说错话,就怕有人不说话……看到了缺点、错误也不提。如果这样下去,我们的革命事业就不能成功,肯定要失败的。”
毫无疑问,陈云这一番话完全正确的。
作为一名共产党人,最起码的标准就是要襟怀坦白,实事求是,对党没有任何的保留。
但是,事隔26年后,他在解释他在七千人大会三缄其口的原因时,却说:
“1962年七千人大会,毛主席要我讲话,我不讲话,主要是和稀泥这不是我陈云的性格,同时不能给毛主席难堪。”
从这里,我们看到,他不肯在会上讲话,并不是“还没有调查完,现在还没有把握”,而明显是“看到了缺点、错误也不提”。
而他在七千人大会结束后的第14天,并且在这14天时间内没有做任何调查的情况下,就西楼会议上滔滔不绝地讲了长达万言的长篇讲话,也印证了这一点。
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毛主席当时的一种无奈处境。
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毛主席为了要把一些重要的指示传达贯彻到全党,就不得不亲力亲为,直接把自己的意见发到了全国所有的省级、地级、县级、社级、队级、小队长级的原因了。
话说回来,陈云在23日召开的会议上,就当时的财政经济情况和克服困难的办法“五个方面的困难和六项解决措施”的长篇讲话,获得了刘少奇的高度认同。
刘少奇高兴万分地对陈云说:
“你光是在这个会上讲,我们赞成还不行,建议召开一次国务院的全体会议,更充分地讲一讲。”
于是,在毛主席离京的日子里,陈云在由国务院组织召开的有各部委党组成员参加的会议上,又作了内容相同的讲话。随后,《中共中央关于批发陈云等同志讲话的指示》等文件很快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