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日晞野望
刚刚过去的春节档电影简直杀疯了。
《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妥妥的 “顶流大男主”。影史首位三岁的百亿票房影帝—哪吒三太子。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截至 2 月 6 日 13 时 25 分,票房直接突破 57.76 亿元,成功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到了昨晚 9 点,更是一路狂飙,票房超过 60.5 亿元,打破 70 余项票房纪录,稳居 2025 年全球电影票房冠军宝座。
这口碑,不仅仅是爆款那么简单,更像是一场文化现象的悄然崛起。豆瓣开分8.5,看似只是一个数字,背后却是超58万人的情感共振和集体认同。
清一色的好评,不是水军的狂欢,而是观众发自内心的共鸣。甚至那些戏份寥寥的配角,比如结界兽,竟然也能在现实中掀起一阵狂热,手办秒空、话题刷屏,仿佛它们从荧幕中走出来,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不仅仅是一部作品的成功,更像是一场关于“意义”的探讨——为什么一个虚构的角色能让我们如此疯狂?为什么一部作品能成为现象级的存在?
或许,正是因为它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未被言说的情感,或是孤独,或是渴望,或是某种集体无意识的共鸣。
热度背后,是观众对内容深度的渴望,是对情感真实的追求。它不仅仅在娱乐我们,更在提醒我们:好的故事,从来不只是消遣,而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自己。
从 “崛起” 到 “常态化”, 我们走了 多远?
当哪吒踩着风火轮撞碎柏林电影节的红毯时,西方影评人突然意识到:那个曾经只会做代工的中国动画,正在用东方美学重构世界动画的坐标系。
从《大闹天宫》到《哪吒重生》,这场迟到了60年的文艺复兴,终于等来了它的伽利略时刻。
当《深海》用1478个特效镜头堆砌出粒子水墨的奇幻宇宙时,老外可能不知道,这群中国动画人正在完成一项不可能任务——让顾恺之的“春蚕吐丝”与好莱坞的3D渲染在数字空间达成和解。
在杭州某栋不起眼的写字楼里,追光动画的工程师们刚刚攻克了“三维空间水墨扩散”算法。这个听起来像玄学的技术突破,让《白蛇2》中的修罗城呈现出流动的敦煌壁画质感。
而在北京的Base FX工作室,程序员正教AI学习八大山人的笔触,试图让机器学习东方美学的留白哲学。这种技术暴走带来的美学颠覆,在《新神榜:杨戬》中达到巅峰。
当水墨太极图与赛博飞船同框,当敦煌飞天化作全息投影,中国动画人用代码重新定义了何为"东方朋克"。这哪里是简单的视觉创新?分明是场蓄谋已久的美学政变。
2015年《大圣归来》上映时,观众为"齐天大圣"的涅槃狂欢落泪;2023年《长安三万里》刷屏,年轻人却在李白纵马的诗句中集体破防。
这8年间的情绪迁移,暴露出一个惊人事实:国漫观众正在从“为情怀买单”转向“为价值观付费”。
光线传媒的秘密武器"中国神话宇宙",本质上是个大型文化编码工程。当《姜子牙》把封神演义解构成现代职场寓言,当《杨戬》把宝莲灯传说改写为星际穿越,这些看似叛逆的改编,实则是把传统文化基因植入现代叙事的芯片组。
更值得玩味的是《雾山五行》的破圈逻辑。这部充斥着暴力美学的武侠动画,用敦煌色卡搭配浮世绘构图,让00后观众在打斗场面中自发考证起《山海经》异兽。这种文化渗透的隐蔽性,堪比动画界的“原神现象”。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老师傅们可能想不到,当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摸索出的“中国学派”,会在数字经济时代以另一种形态重生。当追光动画用虚拟制片系统实时渲染出《新神榜》的蒸汽蓬莱时,这何尝不是对《大闹天宫》手绘美学的数字转译?
在动画产业的隐秘战场,中国公司正进行着三线作战:原力动画用《凡人修仙传》验证CG连续剧的工业标准,幻维数码借《斗破苍穹》打磨虚幻引擎工作流,而彩条屋影业则通过《深海》构建起自主可控的特效体系。这种全产业链的饱和式研发,正在孵化出比肩皮克斯的工业能力。
当网飞买下《伍六七》海外发行权,当《罗小黑战记》登陆日本院线,中国动画的出海模式早已超越简单的文化猎奇。
从技术标准到叙事语法,从美学体系到商业模式,这套完全体形态的动画工业,正在对全球市场发起降维打击。
在东京动画展的VR体验区,一群日本中学生正戴着设备在《雾山五行》的水墨江湖中尖叫。他们不知道的是,此刻在深圳的华为实验室里,工程师们正在测试5G云渲染技术——这个可能颠覆整个动画产业的黑科技,或将让中国在下个十年继续领跑。
当哪吒的混天绫缠住好莱坞的星光,我们终于可以说:这次轮到东方美学定义未来了。
但中国动画的真正挑战,不是做出一部爆款,而是让“爆款”成为常态。
立足世界,先站稳自己的脚跟
有人说,中国动画要走向世界,要成为下一个“迪士尼”。但问题是,我们真的需要成为迪士尼吗?
中国动画的独特之处,恰恰在于它的文化底蕴和东方美学。《哪吒》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它讲了一个好故事,更因为它用中国的方式,讲了一个中国的故事。那种骨子里的叛逆、对命运的抗争,以及对亲情、友情的诠释,都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情感表达。
中国动画电影在《哪吒》《白蛇》《长安三万里》等作品的推动下,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然而,光环之下暗流涌动:票房依赖“神话宇宙”的单一性、工业化体系的断层、全球市场渗透乏力等问题,正成为制约行业突破的隐形枷锁。
从“爆款时代”走向“黄金时代”,中国动画需要直面结构性困境,在内容创作、技术革新、产业协同等多维度实现破局。
技术层面,中国动画电影虽有进步,可与国际顶尖水平比仍有差距。好莱坞成熟的“虚拟制片”流程,如《狮子王》全CG制作,带来震撼视觉体验。
国内多数公司还在单点突破,技术标准不统一、流程碎片化,制作成本高。像《深海》花 7 年打磨粒子水墨技术,却因缺乏工业化支撑,商业回报不佳。
破局要建立技术共享平台,整合资源、制定标准,降低中小团队创新门槛;发展虚拟制片技术,融入AI生成、实时渲染等,缩短制作周期,如《凡人修仙传》尝试UE引擎实时动画;打通产学研链条,突破动作捕捉等关键技术。不过,技术升级不能陷入“唯特效论”,《长安三万里》2D水墨场景获认可,证明技术要服务美学与内容。
叙事上,中国动画电影长期受“文化符号堆砌”和“西化叙事”困扰。一些作品简单粘贴龙、太极图等符号,未挖掘东方哲学内核;一些模仿好莱坞英雄叙事,探讨价值观不当,导致剧情混乱、人物单薄。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奇谭》的《小妖怪的夏天》则不同,借小人物悲喜折射道家“齐物”思想,展现了真正东方美学。
要出彩,需构建东方叙事体系,从戏曲、章回小说提炼叙事逻辑;跳出神话题材舒适区,深挖现实题材,如《雄狮少年》结合醒狮文化与城乡变迁;探索成人向叙事,借鉴《攻壳机动队》,开发严肃题材动画。
同时中国动画电影产业还处于“票房经济”初级阶段。和迪士尼“电影 - 乐园 - 流媒体”闭环生态比,国内IP开发多停留在手办、联名等低附加值衍生品。《魔童降世》50亿票房,衍生品收入却不足1%,凸显了授权混乱、设计能力弱的问题。
完善产业链与建设IP生态,要打造全产业链公司,统筹各环节;构建分级授权体系,针对不同IP设计商业路径,如《灵笼》众筹试水高端模型市场;拥抱元宇宙,开发新消费场景;《天官赐福》与虚拟偶像联动。当然也应警惕“快消式“IP”,牢记IP 运营要回归内容本质。
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动画电影面临“文化折扣”与渠道受限问题。《罗小黑战记》在日本成功,说明“情感共鸣”更重要,但其海外票房占比不足10%。Netflix上线的《伍六七》有英配版,却因缺本土化运营难入海外主流视野。
“出海”应建立国际创作联盟,引入海外人才参与前期开发;采用分层突破市场策略,例如在东南亚靠文化亲近性,在欧美则以类型片打开市场;搭建自主发行网络,联合流媒体平台,避免依赖传统巨头。全球传播要找中国文化与人类共同价值的连接点,如《深海》关怀抑郁症群体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当下,中国动画电影行业人才断层突出。原画师薪资低,大量人才流向互联网大厂;高校教育重软件操作、轻人文素养,毕业生难驾驭复杂叙事。
解决这一问题,须推行动画人才专项计划,设政府引导基金;重构教育体系,增设哲学、文学课程,培养“通才型”创作者;建立行业保护机制,推行成本透明化,遏制平台方利润挤压,借鉴“制作委员会”模式,让创作者参与 IP分成。
中国动画电影发展是“打破茧房”的自我革命,要摆脱神话IP依赖、抵御资本催熟,拥抱工业化、坚守创作纯粹性。
《哪吒》开启“神话宇宙”,《长安三万里》打开新维度,预示更多创作可能。这条路上没有捷径,只有深耕内容、沉淀技术、重构生态,才能从 “爆款奇迹“ 迈向“时代经典”。
真正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不是靠一两部爆款作品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整个动画行业的全面进化。
国漫的未来,不在“崛起”,而在“进化”
真正的崛起,不是靠一两部爆款,而是靠整个行业的进化。从剧本到制作,从技术到商业化,中国动画需要的是全方位的升级。
哪吒的火爆,只是一个开始。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动画的潜力,但也让我们意识到,这条路还很长。未来的国漫,或许不会每一部都像《哪吒》那样炸裂,但它一定会更加多元、更加成熟。
最后,用一句网友的话结尾:“国漫不是崛起,它只是在回家。”而我们,正在见证这场回归的序章。
参考资料:
- 1.新华社《哪吒,凭啥这么火?》
- 2.人民日报《登中国电影票房榜首!《哪吒2》凭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