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政府一声令下,断网、断电、断油的“三断”政策落地第三天,泰缅边境的妙瓦底地区却依然暗流涌动,电诈园区内灯火通明,发电机轰鸣声还是很吵闹,诈骗分子还是照常“开工”。这场声势浩大的打击行动,究竟是妙瓦底电诈帝国的末日,还是又一次“雷声大雨点小”的循环?答案似乎并不乐观。


泰国此次对缅边境地区祭出“三断”杀招,与其说是主动出击,不如说是被逼到墙角的自救。2025年初,中国演员王星失联事件引发了轩然大波,连带着中国游客们的赴泰旅游信心直接崩盘。作为泰国经济的命脉,旅游业占GDP的12%,而中国游客曾是其中最大贡献者,可电诈猖獗、人口贩卖等负面新闻频发,年前有很多中国游客纷纷取消行程、退订机票,歌手陈奕迅为了粉丝们的安全考虑也果断取消了曼谷演唱会。泰国政府也非常担忧,如果再不解决安全问题,这“破天的富贵”即将彻底无缘。

“三断”政策看似强硬,实则是泰国在“经济”与“安全”间的妥协罢了。切断电力、燃油和网络,理论上能瘫痪电诈园区的运营基础,但政策落地后,首当其冲的却是普通民众,要知道,加油站排起长队、医院手术被迫延期、居民生活陷入混乱,而电诈集团却凭借柴油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轻松维持运作。这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尴尬,暴露出泰国政府治理能力的局限。

为何“三断”政策无奈沦为了“铁拳打在棉花上”呢?首先,电诈团伙有着“钞能力”。据妙瓦底居民透露,早在泰国发布“三断”通知前,电诈园区已经提前囤积了大量的柴油发电机,甚至提前采购太阳能设备,可见诈骗所得的黑金,足以让他们绕过短期制裁。


更关键的是,电诈产业背后有着地方势力跟他们狼狈为奸。缅甸军阀割据的现状,使得妙瓦底等地早就成为了“三不管”地带,当地警方和官员与电诈集团利益绑定,甚至依赖其“上供”维持运转。有了这种“保护伞”,即便泰国切断官方电力,电诈园区仍能通过缅甸其他渠道获取电力和油料资源。

其实,泰国政府也并非孤军奋战。2月5日,就在“三断”启动当天,泰国总理佩通坦启程访华,将打击电诈列为中泰合作的核心议题。中方领导人对泰国的行动表示了“赞赏”,但同时也释放明确信号,这样的跨境犯罪需要双边乃至多边共治。

中泰合作也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1月底,中国公安部与泰国警方设立了联合协调中心,成功解救了61名电诈受害者,其中就有39名中国人;泰方还修订了《预防和打击技术犯罪条例》,要求银行冻结“骡子账户”、电信运营商封停涉案电话卡,直击电诈的资金与通讯命脉。


对中国而言,保护公民安全是底线,但也要避免将东南亚“污名化”。短期来看,泰国应调整策略,精准打击电诈园区而非殃及平民。例如,联合中方情报锁定园区坐标,实施定向断网或无人机监控;长期而言,则需推动缅甸局势稳定,瓦解地方保护主义,同时加强东南亚国家间的司法协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