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李沧区强化责任担当,进一步昂扬干字当头、奋发有为的精气神,在全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十大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规划布局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
2月8日,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在参加李沧代表团审议市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
作为传统主城区,近年来李沧发展几经起伏。根据青岛市统计局同日发布的分区市地区生产总值统计数据显示,李沧去年GDP增速为5.6%,虽然没能跑赢全市大盘,但对比上半年的5.2%以及前三季度的5.3%,李沧的起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作为连接主城区和北部经济带的必经之地,李沧一直以来都是青岛发展的重要一极,在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均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曾赞荣此番对李沧提出“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的要求,不仅是一次极具针对性的“把脉”,亦是实实在在的鼓劲。
围绕如何“找准定位、发挥优势”这八个字,曾赞荣用8个“要”给出了解答:
要落实全方位扩大内需各项部署。
要扩大有效投资。
要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
要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要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要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隐患。
要扛牢管党治党政治责任。
这8个方面基本上契合李沧发展实际,也涵盖了李沧近年来重点关注的领域。
例如产业转型升级。作为青岛传统工业的重要基地,在前些年青岛力推主城区产业“腾笼换鸟”的背景下,李沧区成为背负转型压力最大的区市之一,困扰其发展多年。
对此,曾赞荣给出的“解题思路”是: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促进“两业”融合,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这里重点说一下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
先来看前者。今年,青岛市根据“10+1”创新型产业体系,明确了2025年的重点建设项目名单。其中,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智能装备、现代轻工等产业领域,李沧区都有项目入列。
位于老碱厂区域的粤浦科技·青岛创新中心项目,便是李沧区奋力推进“腾笼换鸟”的代表。2023年6月,李沧区与粤浦科技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将联手打造青岛智谷·粤浦科技创新中心。
公开报道显示,粤浦科技·青岛创新中心将通过工业楼宇这一新形式,吸引适合主城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升级”产业。目前,项目5栋工业楼宇已全部封顶,预计2025年6月正式开园。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去年年底的报道显示,该项目已完成招商面积的半数。
对李沧而言,这些实打实落地的项目,将是支撑其未来发展的核心所在。
再来看科技创新。
在去年8月印发的《青岛市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市行动计划(2024—2028年)》中,“青岛科创大走廊”的概念横空出世。而在今年的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打造青岛科创大走廊,足见青岛市级层面对这一规划的重视。
在这条大走廊中,李沧区被定位为“青创城”,这是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从具体行动来看,李沧区确实也有意放大这一利好。在今年的李沧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李沧区明确提出要聚焦“科产城人”深度融合,积极融入青岛科创大走廊建设,加快打造企业研发中心集聚区和创新创业首选地。
后续,如果能够用好这一资源,将进一步激活李沧区的发展潜力。
说完产业,再来说投资,这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在参加李沧代表团审议时,曾赞荣专门提到要扩大有效投资,并强调要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强化要素保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
2024年,李沧区实现固投增速3.5%,在十区市中排名第三,高于全市固投增速2.7个百分点,表现不俗。
在此背后,是李沧区把招商引资作为头等大事,举全区之力开展招商引资攻坚行动。根据李沧区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去年李沧共引进未来硬科技智造园、百信信创青岛基地、高端泵阀流体装备生产基地等过亿元项目145个,总投资475.3亿元。
新的一年,在青岛将项目建设明确为“重中之重”的背景下,李沧区需要发挥好自身资源优势,并将其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
当然,找准定位也好、发挥优势也罢,归根究底还是要靠实干。
正如李沧区区长傅跃鑫此前所说的那样:“要以拼的精神、跑的状态、争的风格,以迎难而上的勇气、正面应对的担当、夙夜在公的勤勉,为李沧拼出一个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