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在第九届亚冬会短道速滑男子5000米接力A组决赛中,哈萨克斯坦队获得冠军,日本队获得亚军,中国队获得季军。
但“平静”的赛果并不能概括比赛进程的复杂局面。据报道,在比赛最后一圈,领先的中国队遭遇韩国选手犯规,林孝埈随后在比赛中摔倒,韩国队被判罚犯规取消比赛成绩。此事也冲上热搜。
有图有真相,韩国队员犯规动作之大,令人惊愕。正如短道速滑国家队前选手、冬奥冠军王濛发文直言:“就这短道速滑,还是冰上散打,这咋给我们一顿组合拳呢?”
赛后,韩国队员有说有笑的场景,和中国队员的愤懑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尽管犯规者遭到了处罚,但中国队几乎到手的金牌也就此失去,内心的憋屈可以想见。
中韩是短道速滑强国,而亚冬会竞争烈度和赛事影响力超出常人想象,“真刀真枪”地切磋,拼尽全力地赶超,是强手过招的应有之义。在争胜的意义之上,还有共同推进亚洲竞技水平、提升竞技场“话语权”的重任。亚冬会开赛以来所展现的紧张有序的竞争态势和氛围也呼应了这一点。
竞技比赛中,犯规并不鲜见。某种意义上,犯规也是比赛的“一部分”。对于犯规现象,当有客观认知。
一方面,运动员参加大赛时,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过往的速滑赛道,远动员被犯规、被干扰的情况比较多见,相互“缠斗”的情形就更不用说了。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克制,平稳心态,很重要。提前准备预案、积极应对,也是必须的。此次亚冬会犯规事件中,运动员还是坚持完赛,没有把精力放到争端上,表现出对体育精神的尊重,令人欣慰;另一方面,对于恶意犯规行为,不仅要依规处罚,还要针对不良苗头加以关切。毕竟,任何比赛都不能允许违背体育道德行为的存在。
当然,比赛的归比赛,争议的归争议,客观看待竞技体育比赛的得失,平和处理争议性问题,这是基本要求。现实情景一再提醒我们,在赛场上,真正决定比赛结果的只应是实力和竞技状态。不受争议性事件左右,坚持练好本事,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在场上更有“统治力”,是我们不变的追求。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