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过年的氛围渐渐散去,院线春节档的激烈角逐也已见分晓。
拿下70亿票房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毫无疑问成了最大的赢家。
再加上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五十亿票房。
作为导演的饺子(杨宇)俨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内第一位百亿票房动画导演。
如今的饺子已经是功成名就、惹人艳羡。
甚至红到因穿一件毛衣被怀疑是大牌而挂上热搜许久。
然而少为人知的是,在与《哪吒》系列邂逅之前,他也有过一段漫长的籍籍无名的日子。
甚至把辞职失业、找不到工作、只能在家啃老这些糟心事体验了个遍。
那么饺子到底是凭什么逆天改命、冲出低谷的?
梦想的起点
十六年前,即将迈入而立之年的饺子,在网络上给自己写了一篇“满腹牢骚”的自我介绍。
他用戏谑的口吻嘲笑着依旧一无所有的自己:
“一个名牌医科大学毕业生,把正经工作辞掉,一个人饿着肚子做短片,这人是不是有病?”
这段话现在读来滑稽。
但如果代入到当时饺子的视角里,却不难感受到那种前途未卜的迷茫和焦虑。
饺子说的没错,他的确是川大华西药学院的高材生。
原本可以在毕业后穿上白大褂,拥有一份人人尊敬、收入可观的稳定工作。
然而在大三那年,饺子第一次接触到了用来制作动画短片的三维软件。
从此便敲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再也不甘心回到以前按部就班的人生轨迹。
饺子在动画设计方面的确很有天赋,虽然是半路出家、全靠自学。
但在大四毕业那年,他的水平已经足以能够跟动画专业的学生一较长短。
甚至还有一家专业的广告公司主动将他收入麾下。
饺子兴冲冲的入了行,可工作了一段时间他才发现。
根据客户的要求做一板一眼的广告动画跟他心底的理想完全是南辕北辙。
他想画的,是一部天马行空、不受限制的大作。
为了实现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心愿。
刚踏入职场一年的饺子便果断给领导交了一封辞职信,回成都老家过起了“啃老”的日子。
三年“啃老”,六年待业
说是回家“啃老”,但饺子没有一刻闲着,他一边继续自学提升专业技术,一边开始构思创作。
然而凡事开头难,饺子的第一步足足迈了三年才踏出去。
2009年,一部《打,打个大西瓜》席卷网络,轻松拿下千万播放量。
让当时还以“饺克力”为网名的饺子初尝胜利的滋味。
可惜尽管这部短片一度火到了海外,但却没有给饺子带来太多实际的好处。
他依然是要钱没钱、要名没名,马上就要三十岁却还是被街坊邻居嫌弃的“无业游民”。
那时候的饺子没钱社交和娱乐,但他排遣苦闷的方式有许多。
看动画电影、读武侠小说、观名人传记……
也是因为这段经历,所以在《打,打个大西瓜》的片尾,饺子罗列了一份最特殊的“感谢名单”。
其中既有宫崎骏、鸟山明这样的动漫大师,也有成龙、李连杰一类的功夫演员。
甚至还有马云、李嘉诚这样的商界精英。
相信这些名人当时并不知道。
自己的作品和经历曾经给一个怀才不遇的年轻人带来过那么多的鼓舞和慰藉。
当然,相比于这些远在天边的人物,饺子最应该感谢的还是他的妈妈。
早在饺子刚辞职回家时,他的父亲就得病去世了。
妈妈也退休在家,一家人的收入只有她那微薄的退休金。
尽管生计艰难,但听说儿子要在家“啃老”自学动画时,母亲却还是郑而重之的答应了他。
从此,妈妈便恨不得把退休金一分掰成两半花。
自己的花销能减则减,连逢年过节买件新衣服都成了奢望。
虽然对自己如此“吝啬”,但她却很舍得给饺子花钱。
刚回家时,饺子甚至连自己的电脑都没有,只能去朋友那里借用。
妈妈便偷偷卖掉了自己本就不多的几件金银首饰,给儿子换回了一台电脑。
可是随着《打,打个大西瓜》爆红网络,饺子却仍然一无所有。
看着妈妈又添了些许白发,他终于决定暂时向现实低头,去找一份工作。
然而让他绝望的是。
简历上多了这三年的空白之后,竟然没有一家公司愿意收下他这个三十岁的“职场新人”。
饺子便只好又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有一搭没一搭的靠接大公司的外包项目谋生。
这种待业的日子,他一过又是六年。
“死磕”精神,不留退路
2015年,35岁的饺子迎来了人生的转机。
一位来自北京的动漫集团老总被饺子六年前的大作《打,打个大西瓜》触动。
他几经辗转联系上了饺子,想要了解这部精巧的作品是由多少人的团队创作出来的。
饺子的回答简短而心酸:“一个人,一台电脑,三年时间”。
这位老总感动又震撼。
在跟饺子面谈之后,他决定投入充足资金让饺子“用三到五年时间做一票大的”。
得遇伯乐的饺子终于开始将他脑海中早有雏形的《哪吒》系列付诸现实。
然而面临的又是许多前所未有的艰难。
好在饺子是凭着一股破釜沉舟的劲头做事。
没有剧本他便自己写,前前后后改到第66稿,才终于让自己满意。
缺乏顶级的特效团队,他就精益求精,光人物的嘴角、眉梢的细节,他便一改就是两周。
时间仓促,他便带头放弃休息,连过年也只放假三天,没日没夜的苦熬……
这才换来了《哪吒》的如期上映,票房的一飞冲天。
饺子后来回忆这段过往用了“往死磕”、“不留退路”来形容。
这话如果由别人说或许显得俗套,但对于饺子而言,却正是他逆天改命的秘诀。
结语
十六年前,饺子曾经在自述中把辞去工作,回家做短片的自己评价为“一个有病的人”。
可时至今日,无论是他本人,还是千千万万被《哪吒》感动的观众们都该感谢这种“病”。
因为它还有个别名叫做“不认命”。
只有不认命的人,才能在与命运的对抗里一往无前,赢得自己渴望的新生。
饺子镜头里的“哪吒”就是这样,他自己也同样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