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来聊聊一个令人揪心又引人深思的现象 —— 产科的巨大变化。最近,一位在上海深耕产科多年的 54 岁医生分享的经历,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她的讲述,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人们对当下生育现状的热议大门。
这位医生可以说是医院的 “元老”,也是产科这些年变化的亲历者、见证者。回溯到上世纪 90 年代,那时候的产科,简直就是医院里的 “香饽饽”。每天都热闹非凡,新生命的啼哭此起彼伏。为了能在医院顺利生下宝宝,不少孕妇家属凌晨就赶到医院排队,就盼着能抢到一张病床,哪怕是过道里的临时床位,大家也觉得格外珍贵。
那时的产科医生,虽然累得脚不沾地,却干劲十足。这位医生回忆,有时候一个晚上就要接连做八台剖腹产手术。忙完手术后,好不容易能回家洗个澡、睡一觉,可闹钟一响,眼睛都没完全睁开,就又得匆匆赶回医院,奔赴下一场迎接新生命的 “战斗”。尽管疲惫不堪,但每当看到一个个粉嘟嘟、皱巴巴的小生命平安诞生,那股子喜悦和成就感,瞬间就能驱散所有的劳累,大家都觉得这样的忙碌既充实又意义非凡。
然而,谁能想到,这般热闹的景象,在 90 年代末就渐渐成为了过去式。如今的产科,就像被按下了 “静音键”,变得冷冷清清。曾经的 “一床难求”,如今却演变成了 “空无一人”。就连除夕夜,这个本该充满新生希望的时刻,医院里也没有一个新生命诞生,这样的反差实在让人唏嘘。
生育率的持续走低,让产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按道理来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医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医疗设施越来越先进,生孩子应该变得更轻松、更安全,人们也该更愿意生育才对。可现实却恰恰相反,来医院生孩子的产妇越来越少。在 2023 年,浙江、广东等地的一些医院,因为产科业务量太少,不得不取消分娩服务。产科的存在仿佛成了一种 “摆设”,资源闲置浪费,医院只能考虑把产科医生调配到其他科室。但这也面临着新的问题,这些医生长期专注于产科领域,换岗后专业并不匹配,而且一些年龄较大的医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下降,重新适应新岗位谈何容易?难道他们真的要离开自己奉献了多年的岗位吗?
其实,产科如今的困境,早就有迹可循。近些年来,生育政策不断调整,从计划生育到鼓励生二胎、三胎,政策的转变不可谓不大。但即便如此,人们的生育意愿依旧不高,对这些鼓励政策很多时候都是 “视而不见”。2023 年新生儿出生数量不足 800 万,这一数据对于产科而言,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为了能吸引产妇,医院们使出了浑身解数。江苏省有一家医院,直接推出病房床位打五折的优惠活动;还有的医院提供免费接送产妇的服务。要是放在 90 年代,这样的福利肯定瞬间就会被抢光,可现在,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们对生育如此 “望而却步” 呢?最直观的,就是经济压力。现在的生活成本和过去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刚步入社会,年轻人就面临着房贷、车贷的压力,就算没有这些大额支出,每个月的工资也常常是 “月光”。养一个孩子,可不是简单地喂饱就行,从孕期开始,各项花销就如流水一般。
有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从孩子还在肚子里的时候,各种孕检就必不可少。为了孩子健康,除了日常饮食,各种补品也不能少。到了生产的时候,顺产费用差不多 4000 元左右,剖腹产则要 5000 - 8000 元,如果去大医院,花费更高,要是再加上无痛分娩,费用更是蹭蹭往上涨。可在 90 年代,生个孩子最贵也就 1000 元左右。孩子出生后,奶粉、纸尿裤、衣服、早教用品等开销接连不断。这还只是个开始,等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托管费、学费、餐费、学习用品费,还有每个季度的校服费,已经让普通家庭有些吃力。要是想让孩子在学业上更有竞争力,补课费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网友无奈地说,自家孩子高中三年,光是补课费加上其他额外花销,就高达 20 多万。这对很多家庭来说,都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巨款。
除了经济压力,精神压力也不容忽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不仅要努力工作赚钱,还要操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下班后还要忙着做饭、辅导作业、洗衣服,几乎没有自己的休息时间。而且,养孩子可不是养到上大学就结束了,孩子毕业后的房子、车子,甚至结婚的彩礼钱,都得家长操心。不少父母辛苦了一辈子,退休后还得继续找工作挣钱,就为了帮孩子减轻生活负担。
在这样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要孩子。面对老一辈 “现在不要孩子,老了谁养你” 的劝说,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与其承受如此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不如换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但新生儿出生率的持续降低,带来的影响可不止产科面临危机这么简单,儿科、教育行业等也会受到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