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定调!农民养老金新调整,提高到300-500元,可以吗?
在前一阵子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家已经明确将在2025年继续提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同时城乡居民的养老金水平也将上涨。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国家基础养老金的标准是每人每月123元,相较于城镇职工的平均养老金3000多元还是比较低的。那么,在今年的养老金调整中,能不能将城乡居民的基础养老金一次性提高到300-500元呢?
截至2023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养老金的领取人数已经超过了1.7亿,提高城乡居民的养老金能够缩小城乡差距,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也能够进一步的提振农村的消费市场,但是一次性将他们的基础养老金提高到300-500元,还是有很大的困难的。
一、财政压力巨大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养老金主要是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其中基础养老金完全是由国家和各级地方财政负担的。目前国家基础养老金标准是123元,如果一次性提高到300元,那么国家财政每年需要额外增加支出3610.8亿元,如果提高到500元,那么需要额外增加7690.8亿元支出。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97万亿元,新增支出占比约1.6%-3.5%,将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
二、影响养老保险体系发展
我国养老保险体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参保人员多缴费、长缴费,到龄后领取的养老金才会更高。在城乡居民养老金中,个人账户养老金部分就是体现这样一个作用的。
而如果一次性将城乡居民的基础养老金提高到300-500元,那么意味着个人账户养老金的作用被弱化了。因为即便按照每年3000元的高标准(大部分人每年的缴费只有200元左右)缴费15年,到龄后的个人账户养老金也不会高于500元。基础养老金过高,将削弱农民参保缴费积极性,甚至一部分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也会选择参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
三、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
目前我国不同地区的城乡居民养老金其实是有差距的,最高的上海每个月发放金额高达1490元,远远超过了300-500元的标准。而不同地区的发放标准不同,都是各地政府根据当地的财政和消费情况决定的。如果统一将基础养老金提高到300-500元,可能反而会提高低消费地区的物价水平,带来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2025年农民养老金传来了好消息,继2024年之后农民养老金将再次迎来增长。有网友提出,能不能一次性将农民的基础养老金提高到300-500元。这个想法自然是好的,但是这么做没有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将给政府的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影响到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健康发展,因此是很难落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