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国内电影市场不怎么好,票房对比2023年出现明显下滑,于是一堆所谓的电影人一片哀嚎,先将原因归结于经济实在是太差,大家没钱了,无法看电影。
然后不断呼吁,救救电影市场。
当时我就说,这属于扯淡,大环境不佳是事实,但电影市场差,主要是电影太烂的缘故,跟大环境鸡毛关系没有。而这次《哪吒》的登顶,票房扶摇直上的现状,完全证实了这一点。
中国电影,或者说整个文化产业,最大的问题是大三害。
第一“害”,名叫文艺片,不是说所有文艺片都是“害”,但要说大部分属于“害”,其实问题不大。文艺片如果拍得好,比如《肖申克的救赎》,确实是一代经典。然而不得不说,概率实在是太低了。
文艺片的“害”首先体现在,大部分文艺片,都是导演自己拍给自己看的,很多所谓的文青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怀揣着电影梦,想拍一部有关人生感悟的电影,有梦想是好事,但你想让大家看的前提,是拍得像个样子。
而大多数文艺片,连起码的叙事都不存在,有的只是导演自身的个人感受,外加一大堆故弄玄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身为导演,你独特的人生经历,别人不一定有,所以观众不一定看得懂,看不懂就看不懂,很正常对吧?
但那些个文青呢?特别喜欢把别人看不懂,强行扭曲为“不懂欣赏艺术”,“不支持艺术创作”,影评人特别喜欢给文艺片打高分,严重歪曲真实的评价体系。
在歪曲的基础上,这帮货玩起了自娱自乐,各大奖项普遍被文青们、还有所谓的艺术家们所把持,这个现象不光是中国,所有国家的电影奖项都是如此。
学院派(学阀)垄断着话语权,强行把那些根本没有票房、不受观众欢迎、连及格线都不到的电影,提高到很高的高度,今天一个奖,明天又是一个奖。真正优质的、获得市场认可的作品,比如《球2》反而不能获奖。
第二“害”,则是流量小鲜肉。
起码在2014年前,电影圈虽然扯淡,但能进入的演员,哪怕是靠关系进来的,多少还是有些本领的,没有本领的,进来也会被迅速淘汰掉,因为没有票房保证,谁敢用你?
毕竟投资人的钱,又不是多到花不完。直到系列电影《某时代》,开创了一个恶劣的先例,它通过水军控评、凑流量明星等手段,获得了茫茫多的票房,它的剧情极其稀烂,演员谈不上任何演技。
就是这么烂的玩意儿,拿下的票房,却比以前许多大导演一辈子的票房,还要高。
于是,资本们算是看明白了。
没演技?不要紧,多拉几个明星即可,只要粉丝数量足够多;
剧情稀烂?不要紧,反正粉丝们看的是明星本人,而不是剧情,他们啥时候在乎剧情了?就算再烂,他们也会守护着gieige的;
观众评价太差?那就更不要紧了,只要粉丝多,努力控评,再加一些水军账号,那么到处都是好评,就算路人们去看后发现很烂,那你也掏钱了,人家早就套现离场了。
从2014年后起,流量电影越来越多,你以为亏钱了,实际上,只要有一个流量明星,保底就是几千万票房,再卖点周边产品,基本稳赚不赔,无非是赚少一些。
那些个流量明星呢?也乐在其中,一场就是几千万的出场费,却连个台词都不背,只会对口型,全靠后期配音,动作戏还要用替身,不要太轻松。一部电影从开拍到杀青,往往只需要一两个月,而正常情况下,电影拍摄是以年来计算的。
第三“害”,是假大片。
早些年,好莱坞大片对国人相当震撼,国内不少导演,就试图来个复制粘贴,制造国产大片。只不过,难度是不低的,光是好莱坞的特效,就不是那么容易复刻的。
于是,国内的许多导演,就玩起了假大片。
首先,特效不够是吧?那就服饰来凑,整部片子,会采用华丽到堪称夸张的各种服饰,每个人都清一色的鲜艳,妃子、皇后等角色,动不动就是拖地长裙。
比如《某神》,那一堆堆的黄金铠甲,喂大哥,按照设定,那可是商朝,生产力很不发达的年代,连普通铠甲数量都不多,黄金铠甲就更少了,而你,竟然能整出那么多黄金铠甲?不知道的,还以为是21世纪呢。
在剧情上,假大片最喜欢的从国外搬运,又以《某神》为例,所谓的“弑父”情节,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吗?这明摆着,是西方文化的常有之事,所以国人看不懂是正常的。还有整体剧情,看着是不是非常的别扭?
说白了,人家就是想照搬《指环王》,把《指环王》的套路套在中国神话故事上,不别扭才怪。前几年的《长城》,也是这种烂货,看得让人无语。假大片的导演们屁股普遍歪,不想真正中国化,但在噱头上又需要中国化。
于是就只能采用中国故事,同时为了突出中国,必然会在服饰等方面做文章,通过华丽到夸张的服饰,来表达一个意思:你看,这电影够中国了吧?我很用心了喲。
我只想说,哪里中国了?中国皮而已。西方骨,套个中国皮,结果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观众们感到心理和生理的双重不适。说难听点,就是看了后想吐。
2023年的时候,市场上还有《球2》、《长安十二时辰》等一批不错的片子,哪怕是被骂得厉害的《独行月球》,其实也不是不能看,勉强可以及格。但到了2024年,除了寥寥几部勉强能看的,剩下的片子几乎全是三“害”之一。
既然你们要强行喂屎,那观众只能不去电影院,结果这又成了“中国药丸”的依据,你看,中国人连电影都看不了了,可想而知经济差到什么地步,呜呜呜~还不赶紧对美投降?
这是个谎言,却很有蛊惑力,最重要的是,他们掌握着话语权,舆论场上不被允许有第二种观点。但他们忘了,观众说不出话,还可以用脚投票,这个春节档,一部《唐探1900》,一部《哪吒2》,彻底把谎言揭穿了。
特别是《哪吒2》,事先甚至都没怎么宣传,距离第一部也过去五年了,许多人早就忘了,是硬生生靠着质量、靠着口碑撑起了票房,含金量满满,还超过了《长津湖》,可能最终超过100亿。
观众们不是没钱看电影,只是不想掏钱看烂片,与此同时,整个电影圈安静得出奇,除了吴京等人进行了祝贺,几乎没什么大人物,站出来祝贺《哪吒2》,这一幕,与《战狼2》、《球1》、《球2》的遭遇何其相似。
2023年11月,金鸡奖的名单出炉,最优质的《球2》,不仅只有三项提名,最终更是只获得一个奖项--“评委会特别奖”,明明就是不想给你,但是不给又实在说不过去,所以勉强给一个吧。
不出所料的话,《哪吒2》也会有此待遇,不过无所谓,他们越想阻止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觉醒就越快,支持就越多,毕竟,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