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报记者 贾奥胜
2月7日,香港特区政府决定就美国宣布对香港产品加征10%关税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出申诉,指美国有关做法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并无视香港根据《基本法》第116条及获世贸组织肯定作为单独关税地区的地位。
(图源:新华社)
香港特区政府表示,将根据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就美方的无理措施正式启动程序,以捍卫自身合法权益。
香港特区政府正式启动申诉程序
2月1日,美国政府宣布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并于2月4日正式生效。这一措施同样适用于原产于香港的商品。
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指出,香港一直是以规则为本的多边贸易制度的坚定支持者,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贸易伙伴保持着建设性及互惠互利的贸易关系。
(图源:香港政府一站通)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去年的数据,截至2023年,美国是香港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商品贸易总额达603亿美元;同时,香港也是美国第27大贸易伙伴。
美国对香港的贸易顺差在过去十年累计高达2715亿美元,是其全球贸易伙伴中最高的。这些数据充分说明,香港与美国之间有着紧密的经济互动,美国企业在香港拥有庞大的商业利益。
根据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香港特区政府已正式启动申诉程序。根据相关规则,双方将进入为期60天的磋商阶段。如果磋商未能达成一致,香港可请求成立专家组进行裁决。
香港在全球供应链地位举足轻重
美国对香港地区的关税争议可追溯至2020年。随着《香港国安法》的颁布实施,美国政府单方面宣布取消香港的特殊关税地位,将其视为中国内地普通关税区。
这一举措导致香港出口至美国的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珠宝首饰等商品被加征了7.5%~25%不等的额外关税。受此影响,香港对美国的出口贸易遭受重创。据2023年贸易数据显示,香港对美出口额较2019年峰值已大幅下滑42%,经济损失超过300亿港元。
(图源:新华社)
尽管2024年香港对美国的整体出口货值有所回暖,同比上升了8.5%,但关税问题仍然成为制约香港与美国贸易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众所周知,香港在全球供应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全球约15%的跨境贸易通过香港进行中转,其中60%涉及中国内地与第三方市场的转口贸易。
香港国际货柜码头连续25年蝉联全球最繁忙集装箱港口,其高效的海关清关系统(平均处理时间2.4小时)和自由港政策,使其成为跨国公司布局亚洲供应链的核心节点。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显示,香港在电子产品供应链中发挥着“安全阀”作用。以智能手机产业为例,约30%的关键零部件通过香港进行质量检测、关税优化和物流重组,这种“柔性供应链”模式帮助企业在市场需求波动时快速调整库存。
然而,美方加征关税后,部分企业被迫改用新加坡或迪拜作为替代枢纽,但物流成本平均上升18%,交货周期延长5~7个工作日。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金融服务领域。香港处理着全球75%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美国银行、摩根大通等机构均在香港设立区域财资中心。关税争端导致的贸易摩擦升级,已促使部分跨国企业重新评估在港的财资管理布局。
德意志银行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塞警告:“如果香港的贸易枢纽功能被削弱,全球供应链将面临每年约1200亿美元的效率损失。”
关税壁垒下的自救
面对美国对香港加征的关税壁垒,香港企业并未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寻求创新突破。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推出的“智能原产地管理系统”,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生产流程的全程溯源,将原产地认证时间从14天压缩至72小时。利丰供应链开发的“动态关税优化平台”,已帮助1200家企业根据实时税率调整物流路径,将关税成本平均降低11.7%。
特区政府则着力强化区域合作,2023年先后与东盟、海湾国家签署8项贸易便利化协议。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宣布设立300亿港元的“供应链韧性基金”,支持企业建立多元化生产基地。这些举措已初见成效:2023年上半年,香港对RCEP成员国出口同比增长23%,抵消了对美出口下滑的负面影响。
在国际层面,香港积极推动“供应链外交”,成功促成32个国家签署《跨境数据可信流动倡议》,为数字贸易规则制定提供新范式。这种软实力建设,正帮助香港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抢占规则制定权。
香港美国商会最新调查显示,78%的在港美企反对将贸易问题政治化,担心这会破坏基于规则的商业环境。
参考资料:
捍卫合法权益!香港就美征关税向WTO申诉 | 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