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是周恩来最危险的一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原本是一次的谈判之行,路中遇险,身边的32名警卫员,最后只剩下4名。
究竟是谁如此大胆,想要暗杀党政领袖?
崂山遇险
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出现新的转变,两党团结在一起,一同抗战抵御外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需要进行重要的合作谈判。
1937年,冬天的寒冷刚过去,春天还没有带来彻底的温暖,周恩来被选做中共全权代表,准备前往杭州,与国民党的蒋介石等人进行第二次的国共合作谈判。
4月25日,周恩来与代表团正式从陕西延安出发,目的地定在南京,而这次谈判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将红军改编问题解决。
其实这一行本身就是危机重重,首先两党的合作对于外敌来讲绝对是不愿看到的局面,所以在外地的角度来看,是有着极大的可能会阻挠这次的谈判。
其次就是从国民党蒋介石的角度来看,蒋介石与共产党的合作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心甘情愿,在最开始的主张原本是先安内后驱外,加上蒋介石在很长一段时间的狡诈行为,周总理这一行本身就是危机重重。
而所以为了保证周总理的安全,在随行人员的安排下也是下了不少的功夫,随行人员中有红军的总司令部副总参谋长张云逸、军委参谋处负责人孔石泉,这些是会谈中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打仗的好手。
其次就是周总理的副官陈有才,4名警卫员,以及警卫班战士,再者就是一个记录会议结果的记者,人员不多只有25人,但是人员安排上是在保证安全上一再精简。
一方面人员不能带太多,这本身就是和平谈判,我方要有足够的诚意,同时也是要有着一定的抗衡能力,随时能应对突发事件,可以说这样的安排是最为合适不过。
于是在人员已经安排好的情况下,周总理一行人在一个不错的天气正式出发,因为路线提前就已经规划好,选的大部分都是较为安静无人的地段,避免没必要的麻烦。
在车已经行走了50公里后,周总理一行人成功地抵达了一段较为狭隘的甘泉县崂山北麓一处隘口,这个所有人开始提起了警惕。
因为在座的都是枪林弹雨里面走出来的人,所以在看到这样的地形,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这是一个极其容易受到埋伏的危险地形,我方占有不利位置。
于是进入这一山口的途中,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时刻警惕周围的环境,就在这个时候一声清脆的鞭子响声,让所有人蓄势待发。
始作俑者
这声鞭子响声,似乎是羊鞭声音,但是路线都是选的无人地段,加上周边是较为密集的树林,放羊的可能性极低,所以情况不对!
果不其然,在所有人蓄势待发的状态下,一声接着一声的枪响密集地扑打向周总理的车队,很快司机就当场牺牲,剩下的警卫人员高呼保护周总理!
而陈有才眼疾手快,将自己的身位挡住了周总理让自己放在更为显眼的位置,这个时候大家也是发现陈有才穿的似乎要比周总理要精致,看来他在出发前就有着吸引火力的想法。
果不其然,在看到精致着装的陈有才,敌人将火力都对准了陈有才,瞬时间,原本规整的大衣已经被子弹炸出血淋淋的破洞。
但是并未炸倒陈有才的脊梁,他直直地站在炮火之前,怒目前方,他熟悉周总理的口音,模仿着周总理大手挥起,高喊指挥,仿佛一个不死之躯一般。
陈有才在发现周总理已经撤离,这才放心地倒下去,而敌人见状蜂拥而至,冲向了陈有才,发现陈有才已经倒地后敌人丧心病狂又对其连捅20多刀。
周总理最后只拿到已经残破不堪的陈有才外套,眼含热泪,这件事必须有个结果!
于是组织决定要将这个事情交给谢滋群来调查,看一看这些袭击周总理的敌人究竟是什么来头。
谢滋群的头脑灵活,他第一时间到案发地点取证,因为当时的场地混乱想要找到有利证据很难,不过现场附近的村庄应该有着线索。
虽然说那条路很少有人走,但是这么大的阵仗周围的村庄应该会注意到,于是他开始与村民们打好关系,毕竟这样的事情很多人都避之不及,不愿意掺和到这样的危险当中,他不能让群众恐慌。
很快他就通过聊家常的方式,得到一个老汉的信任,老汉告诉他这一伙人可能是土匪,这伙土匪就是纯粹的坏人,不论对方是谁,只要是开车的,就要打劫,无恶不作。
谢滋群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便赶紧上报组织,在经过核实后,发现这土匪伪装成侦察员得知周总理的路线后设下埋伏,想要利用周总理大赚一笔。
组织当即决定要剿灭这伙穷凶极恶的土匪,因为土匪本身就没有什么能力,只会偷袭,所以这次剿匪很是顺利。
而周恩来时常拿着染过陈有才的衣物流泪,就算是匪徒已经被消灭,可周总理的心中的悲伤却无法消失,为了告慰烈士,烈士陵园里面有着他们专门的纪念碑,也是让后人不要忘记先烈们流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