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知名媒体人赵刚
根据英国《卫报》2025年2月7日报道,不少英国大学计划进军印度本土市场“淘金”——开设校区,这一举动的核心诉求是什么?英国大学不看好中国留英市场了?
01印度教育市场的巨大潜力
印度有5.8万所高校(包括高等职业学院和大学),在校学生4300万。
其中,作为顶尖的公立院校,德里大学学生人数25万之多,每年本科学费相当于2000英镑(约合1.8万元人民币)。
在印度,高等教育入学名额需求巨大,私立大学正在迅速兴起,学费为每年1万英镑(约合9万元人民币)以上。
02英国大学开设印度校区的政策性驱动
英国当前的移民政策规定,从2024年1月起,国际学生中仅研究型硕士、博士签证申请者可携家属入境,其他留学人员(授课型硕士、本科生、语言学习者等)只能申请个人签证,印度留英学生规模因此大幅下降。
而从2023年开始,海外大学被允许在印度开设校区。
“一紧一松”的政策变化,促使南安普顿大学、纽卡斯尔大学、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萨里大学、考文垂大学等英国院校主动做出战略调整,计划将课程、校区前移到印度本土。
在印度人口膨胀的浪潮中,印度学生愿意以低成本获得外国学位,有利于提升就业能力。
以南安普顿大学为例,在英国主校区攻读工商管理学士学位,每年学费2.4万英镑(约合22万人民币)的学费,而且赴英留学的签证费、旅行费、生活费等都很高。
但从2025年8月开始,南安普顿大学在古尔冈国际科技园(Gurgaon’s International Tech Park)新校区将教授同样的课程,每年学费只有1.2万英镑(约合11万人民币)。
03相比印度,中国留英市场不被看好?
英国大学在印度的“淘金热”并不代表它们不重视中国市场,其实,英国院校在中国市场已经深耕了二十多年。
中国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特别是海外大学在华开设校区的政策放开,远早于印度。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浪潮中,英国大学获准在国内设立专业项目、联合学院、独立法人性质实体校区,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本地化办学的成功案例。
与此同时,英国最近二十多年来移民政策无论如何调整,对中国市场的影响并不大。主要原因是,中国学生的留学行为是以海外名校学位获取、提升回国就业竞争力为目的,毕业后留在英国实习、工作的中国学生比例并不高,对英国移民格局并不构成直接压力。
归根结底,英国大学转移招生目的地反映出中国海外留学市场消费行为的变化。
2024/2025学年,中国留英学生接近10.4万人,虽然反超印度学生,但已经连续第三个学年下降,而且比2021/2022学年中国留英学生规模峰值(13.5万人)时下降23.2%,即使与全球疫情前的2019/2020学年申请量(约11.96万人)相比,仍减少13%。
后疫情时代,中国海外留学市场在国际关系紧张、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中高收入群体消费降级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开始出现“去中心化”趋势,即中国学生曾经的热门留学目的地美国、英国热度大幅下降。
同时,中国留美、留英学生大量集中在高排名院校,“高端化”趋势明显。
而很多高排名英国院校热门院系的中国学生人满为患,英国名校大多没有必要在中国开设校区。而对排名较低的英国大学来说,中国市场需求不足,也不需要开设中国校区。
综上所述,英国大学需要大量招收中国学生,但从中短期形势分析,全球各大院校竞相争夺的中国海外留学市场趋于饱和,同时,中国学生海外留学的有效需求下降,不少英国大学中国市场投入的边际效益大幅递减。显然,另辟蹊径,寻找新的潜在市场才能规避英国大学的招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