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立即收听
“1996年的哈尔滨亚冬会,冰雪经济仅占哈尔滨GDP的0.3%,到了今年,占比接近30%。 ”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2月7日晚,“尔滨”正式进入亚冬时间——为期12个比赛日的亚洲冬季运动会(简称“亚冬会”)在哈尔滨拉开了帷幕。
本次参赛团史上最多,来自34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1270多名运动健将,将对6个冰雪大项、11个分项、64个小项的64枚金牌展开激烈角逐。
参与国家,除了传统强国中日韩全项参赛,柬埔寨和沙特阿拉伯首次报名,部分项目如冰壶、滑雪等,各国报名踊跃,其中不乏南亚、东南亚及西亚热带国家。
亚冬会冰壶混双循环赛:中国6-4韩国
相比以往,今年的比赛中有31%的小项为首次入会,包括滑雪登山3小项、自由式滑雪9小项、单板滑雪4小项等。
截至2月9日,中国队累计15金15银14铜居奖牌榜首位,期间,“谷爱凌退赛”“短道速滑韩国用犯规阻挡中国”“徐梦桃首摘金”等热议新闻,令人感觉梦回2022年北京冬奥会。
徐梦桃赛后庆祝
图源:新华网
当然,2025年依然是传统意义上体育“小年”,因此亚冬会多少显得有些“低调”,但算经济账,小年亦有大机会。
大型赛事的举办,为各路资本加速布局提供了绝佳时机。从地方政府到赞助商,从文旅企业到装备厂家,一场围绕“白色经济”的商业大战正在上演。
新赛事、新亮点,
“尔滨”再迎泼天流量
借着这场赛事,新的流量与富贵,又让“尔滨”先行接到。
在哈尔滨街头,吉祥物“滨滨”和“妮妮”矗立各大街区、热门项目一票难求、酒店民宿订单大增,餐饮店铺排起长队……
哈尔滨亚冬会:“滨滨”“妮妮”亮相街头
这是哈尔滨第二次举办亚冬会。1986年来,亚冬会共举办了8次,上一次轮到哈尔滨是在1996年,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是2007年长春之后,中国第三次举办亚冬会。
不同于夏季运动,只有少数城市具备气候场地条件开展冰雪大赛。以滑雪为例,大跳台全球各地都有,但能够达到世界级赛事标准的并不多。1989年,印度就曾因资金与技术困难,弃办过第二届亚冬会,交由日本札幌临危受命。
对比上一次1996年的亚冬会,彼时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还没有落地,全城GDP刚破500亿,冰雪经济仅占0.3%。到了今年,冰雪大世界等既是新地标,也成了分会场,哈尔滨的GDP也冲破了6000亿,其中冰雪经济的占比接近30%。
横跨29年的两届大赛,犹如一张晴雨表,反映了中国北方工业城市在转型浪潮中的破局变化。
亚冬会:火炬传递现场
尽管影响力弱于奥运会,但亚冬会的商业价值仍相当可观,有显著的经济带动效应。赛事本身的收入,体现在门票、赞助、转播合约、文创产品等方面。
官方售票信息显示,这次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热门项目,票价在200—800元之间,放票后就光速售罄。冰球等项目还有少量余票,价格在200—500元之间。一些户外项目,如越野滑雪等,只需要在官网提前预约,就能免费送票观看。
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决赛:中国队夺冠
赞助方面,哈尔滨的规模已超越了上届的日本札幌。2017年,后者共有18家赞助商,包括2家金牌合作伙伴,2家官方合作伙伴,以及14家官方赞助商。到了本届,各类官方赞助商达到了40家,涵盖金融、汽车、运动、食品等各领域,且皆为中国企业。其中多家都曾支持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
根据日本银行估算,札幌亚冬会的观众、媒体、志愿者等来访者合计约10万人,总支出预算最终为约3.3亿人民币,虽然没有直接盈利,但为北海道带来了约5.7亿人民币的连锁经济效应。日本体育界和有关地方政府,都认为这一投资物有所值。
而这次的哈尔滨,一方面在筹备时,充分利用了已有设施等方式控制成本。哈尔滨及下辖亚布力镇的13个场馆,全都放弃了大拆,采用了节能环保材料和绿色低碳技术在原设施上改造。场馆内的风能、太阳能,赛场外的新能源保障车辆,为正赛实现了100%绿能供电。同时,这也是甲醇汽车首次大规模服务大型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
亚冬会场馆维修改造工程
另一方面,比赛时间恰逢中国农历春节的尾声——2025官方长假期间,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1215万人次,同比增长20.4%,总旅游花费191亿元,同比增长约17%,再结合良好的预售门票情况,这些因素都为赛事的盈利提供了积极的预期。
间接效应显然不止于此。除了本地文旅,吉祥物“滨滨”和“妮妮”相关的文创产品售卖火爆,一些热门的徽章、冰箱贴已供不应求。
哈尔滨亚冬会特许商品持续上新
数据还显示,优化免签政策、新开国际航线等措施,使亚冬会期间以哈尔滨为旅游目的地的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57%,热门客源国包括俄罗斯、美国、匈牙利、韩国等。
冰雪经济,未来年增幅超7%
哈尔滨的新“泼天富贵”,亦是近年来被寄予厚望的新经济增长点——冰雪经济。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冰雪经济的总体规模已突破了万亿元大关,“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已由愿景变为现实,全民参与率已超过24%。
包括赛事在内,冰雪经济,是以冰雪资源为基础,以冰雪运动为引领,涵盖文化、装备、文旅等相关产业的综合经济体系。
2024—2025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预计超过5亿人次,旅游收入有望突破6300亿元,较上个冰雪季大幅增长。
亚冬会点燃了冰雪旅游热
装备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已形成了15大类的冰雪器材产品体系,基本实现了从头到脚、从个人到场地、从竞技竞赛到大众运动的全产业链覆盖。相关产品销售收入也从2015年的不足50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约220亿元。
此前,冰雪装备特别是中高端产品市场,基本被国际品牌垄断,当下,国产品牌正在努力研发,着力打造核心优势。以黑龙江省为例,本地的雪地摩托车等制造业已出口多个国家,大兴安岭黑河寒地试车、哈工大智能自动化标准冰砌块生产装备等新业态、新技术正在不断涌现,生产力正在加快形成。
哈尔滨亚冬会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男子决赛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曾表示,想要让冰雪经济的“火”烧的更旺,可以借鉴国际,一是厚植生活,二是市场化运作,让投资研发机构、制造商、旅行商为游客、参与者营造更好的服务环境。
根据官方意见,到2027年,冰雪经济的总规模将达到1.2万亿元。到2030年,冰雪经济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如此计算,未来6年,这个赛道的年均增幅约为7.1%。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滑冰运动场馆1970个,滑雪场地719个,新兴类型冰雪亲子乐园、主题乐园等995个。各类场馆的日益完善,一年四季、室内室外全覆盖,让冰雪运动成为了老百姓触手可及的运动项目。
越是南方,越渴望雪
从全国地域上看,冰雪服务业、冰雪制造业并非北方地区的专利。
服务业,东北、京津冀、西北已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广州、上海、成都等,同样跻身冰雪消费热门城市,形成“温暖的南国冰雪世界”。
比如贵州六盘水的玉舍雪山滑雪场,四周密林被白雪覆盖。来自海南、四川、广东等地的游客身着各色鲜艳滑雪服,驰骋在雪道上。
玉舍雪山滑雪场
一些南方省份,既没有高海拔雪山,也缺乏自然降雪,却十分擅长通过人工造雪、室内滑雪场等方式,将冰雪旅游带到家门口,典型的就比如浙江。
曾有业内人士表示:“越是南方,就越渴望雪,造起雪场来就越起劲。”
目前,浙江省共有室内、室外滑雪场18家、滑冰场12家,位居南方省份前列,跻身全国第二梯队。
产业白皮书显示,2023—2024年,全国参与滑雪的总人次达到2308万,浙江以127万人次位居全国第六,同比增加2万人次,位列南方省份之首。
前几年,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室内滑雪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温州瑞安村民甚至把泳池爆改成了初级滑雪道,在家门口过一把滑雪瘾;2024年最后一个月,浙江省内体量最大的旗舰型室内雪场项目落地杭州。
除了兴致使然,浙江还非常擅长利用丘陵遍布的地理条件玩转冰雪经济。
例如湖州市安吉县的一处山地雪场,给当地3000多的村镇户籍人口,提供了1600个直接就业岗位和5000多个间接就业岗位。乡民们的人均收入,从2017年的2万多元增加到了2023年的6万多,增长近2倍。
有的民宿,6间房就能年赚20-30万元,有些成本3、400元的保暖服装,单租几次就能回本,连停车场的收入都相当可观。
丰富的创收思路与活跃的冰雪经济,甚至吸引了北方冰雪大省吉林多次组织考察。
此外,浙江完善的产业链和强大的生产能力,也推动了运动的流行与产业热度相互促进。其制造业涵盖冰雪装备所需几乎所有领域,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生产高质量装备。数据显示,浙江与滑雪相关的企业,约四成成立于5年内,涉及制造、批发等方方面面。
专业冰雪装备制造生产车间
参考资料:
1.《余村“云上草原”玩转冰雪经济 浙江打造“长三角的阿勒泰”》,
2.《新春走基层丨冰雪运动,在浙江为何热“雪”沸腾?》,浙江在线
3.《 40家赞助+门票售罄,数说哈尔滨亚冬会“经济账”》,体育大生意
《 “冷”资源“热”起来 冰雪经济彰显发展新活力》,新华社
5.《蓝媒热评丨用创新来“掘金” 不产雪的浙江却热“雪”沸腾》,蓝媒头条
本篇作者 | 袁一音 | 责任编辑 | 何梦飞
主编 | 何梦飞 | 图源 | VCG
2025年我们将继续组织企业家走进东南亚、中亚、非洲、中东、北美、巴西等热门出海目的地,一起寻找全球新机遇。欢迎报名同行!
点击图片▼立即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