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年 2月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回答记者关于当天一些美国民主党籍国会议员试图进入美国教育部但遭阻拦的提问时,他表示,希望美国拥有良好的教育,中国在教育方面就做得很好。

他强调,在40个国家的教育排名中,美国的教育倒数第一,但是人均教育成本却排名第一。他希望能花费更少的钱,拥有更好的教育。

该消息传出,可能令有些人颇感意外:难道中国教育真的如此强了?实际上,这已不是特朗普第一次发出这样的感叹了。

两年前,特朗普在接受美国保守派媒体“每日连线”主持人坎蒂斯·欧文斯采访时,高度评价中国教育。

特朗普说,“中国的教育体系可比我们好多了,你知道吗?他们的(世界)排名是第1位或第3位,我们的排名只有44位。”

又一次面对媒体,特朗普赞誉中国教育时,华盛顿的政客们或许会感到错愕,但很多群体或许会意识到,这句话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两个大国教育体系的此消彼长,更揭示了一个正在重构的全球人才格局。

美国教育投入的“高成本困境”早已不是秘密。数据显示,美国在基础教育阶段生均投入高达12800美元,高等教育生均经费更是达到经合组织平均水平的两倍。

但当这些天文数字转化为实际产出时,却差强人意。作为全球四大权威大学排名之一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学科最新排名显示:麻省理工、斯坦福虽在11个学科中占据9个榜首,但中国高校在商业经济、教育学等领域的突飞猛进,进入世界前十,并且在其他每个学科都有高校都进入世界前50名。

这种投入与产出的倒挂,让美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竞争压力。

其实,中国教育的突围之路,始于对基础教育的深耕。当这些年,某些舆论还在片面渲染“应试教育”“小镇做题家”等时,世界已见证了这个东方古国如何用20年的时间,将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提升至95%以上,让2.9亿在校学生获得改变命运的入场券。

在火箭发射场,在机器人实验室,在数智化时代……90后正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优秀年轻力量的涌动式成长,正是这种教育普惠化结出的硕果。就像《哪吒2》创作团队中90后主创占比超过70%一样,中国年轻一代正用前所未有的创造力,重构着全球创新版图。

这种转变的深层密码,藏匿于教育投入的战略性布局。虽然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仍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中国创造性地将资源向关键领域倾斜:人工智能专业5年增长37倍,集成电路学院如雨后春笋,职业教育每年输送百万技工人才。

这种“精准滴灌”模式,在宇树科技研发出全球首个全自研四足机器人时得到完美验证——其核心团队平均年龄28岁,却已掌握50余项国际专利。这种年龄与成就的反差,恰恰打破了“唯投入论”的迷思。

西方教育体系引以为傲的“快乐教育”“自由发展”,正在遭遇现实的无情拷问。当美国顶尖高校仍被资本世家的捐赠基金所主导时,中国的“强基计划”已让数万寒门学子进入顶尖实验室;当欧洲大学还在为是否引入AI教学争论不休时,深圳中学的初中生已在设计自动驾驶模型。

教育的终极较量,终究要回归人才战场。当特朗普政府还在为教育部预算争吵时,中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工程师队伍,每年新增科技人力资源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量。

更值得玩味的是,在泰晤士最新排名中,中国高校在工学领域的整体实力已仅次于美国,而工学恰恰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战场。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我们会发现:教育从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接力长跑。

从钱学森之问到“天宫”常驻太空,从所谓的“填鸭式教学”到全球最大慕课平台,中国教育完成的不只是技术超越,更是一场静悄悄的理念革命。

当本土打造的DeepSeek在全球AI竞赛中写就“中国震撼”,当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技术服务全球5亿用户。这些年轻的面孔正在证明:中国教育不是流水线,而是培育创新种子的沃土;中国教育不是竞技场,而是照亮未来的灯塔。

特朗普虽然变幻多端,但对中国教育的认可,看得出是发自内心的“大实话”,虽然可能出于政治考量,但无意间揭示了一个真相。

这就是,当西方教育陷入成本与效能的困局时,中国正在书写一个关于教育复兴的东方叙事。

这叙事里没有非此即彼的对立,有的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有的是十年树木的定力,有的是超越个人之上的集体主义,以及西方难以理解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正如平均年龄33岁的中国嫦娥探月团队、36岁的北斗团队、35岁的量子科学团队、32岁的天宫载人航天团队、30岁的“天眼”团队……

他们仰望向星辰大海的眼眸里,映照着整个民族对教育的信仰,对于未来的美好期望。

解筱文:战略学者。主评时政、文化、商业、铁路。微信公众号:zgmjply(评论员解筱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