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半月谈》2025年第2期内容
近年来,长江禁渔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涉渔案件总体减少,水生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向好。据长江航运公安局数据,2024年长江干线水域涉渔案件发案同比下降8.8%。然而,网上一系列新型“非法渔具”销售及使用猖獗,缺监管、难监管,有由点及面扩散的趋势,尤其是在长江支流,对生态危害不容小觑。
新型“非法渔具”花样百出
鄂西山区一条长江支流,白天水清岸绿,不时有居民散步,而到了晚上,却成为非法捕鱼者铤而走险的地方。
讲起和非法捕鱼者“斗智斗勇”的经历,当地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工作人员滔滔不绝:远远看到两个年轻人低着头,疑似使用明令禁止的可视锚鱼设备,执法船刚摸黑过去他们就迅速逃跑,只留下一截电线;接到举报有人穿着潜水服、背着氧气瓶、拿着电枪在水下电鱼,在岸边守着却抓不到人;抓到有人电鱼,当场没收了电鱼机,想查网购来源,手机数据却已提前清空……
近年来,该地非法捕鱼者使用的新型“非法渔具”花样百出,让执法者都不禁感叹变化太快。更隐蔽的工具让非法捕鱼变得更加容易,对河湖生态的危害甚至超过传统的“非法渔具”。
基层执法人员查获的“电鱼背包”,左边是把手,上面有一些按钮和插口 张阳 摄
“看似普通电瓶,实际是‘电鱼背包’,拎着就走,弄上正极负极就可以电鱼。”一位执法人员边说边把设备递给半月谈记者。记者接过设备,上面写着“新能源锂电池”,侧面一排接口可以插上多根电线。鄂西地区另一个县的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电鱼设备既可以在网上直接买,也可以自己购买零件组装。
该执法人员说,电鱼是危害最大的非法捕鱼方式,一电河里死一片,没死的也会畸形。此外,某款常用农药对鱼类危害极大,在网上以醉鱼药等名称售卖,一旦使用可能导致区域鱼类、植物全部死亡,严重破坏生态系统。
还有一些“黑科技”的“杀伤力”也不容忽视。执法中发现的可视锚鱼器,由鱼竿、视频监视器、钩刺等部件组成,包括船钓等方式,专门猎杀大型鱼类,破坏力惊人,容易误伤珍稀鱼类。
为什么部分非法钓鱼者趋之若鹜?还是利益使然。“违法成本低,违法所得高。”执法人员介绍,一个电鱼机才几百块,而大型野生鳜鱼价格高,如果渔获量大一次可以获利上万元。
执法人员说,长江禁渔以来,当地河湖生态环境恢复,鱼群明显多了起来,但生态依旧脆弱,远未恢复到破坏前的水平。如今花样百出的“非法渔具”,又时刻威胁着当地的河湖生态。
网上想买就能买
执法人员领着半月谈记者来到仓库,打开卷帘门,角落里堆放着这两年查获的大量“非法渔具”。“实际抓到的几乎都是在网上购买的。”执法人员说,这两年网络已经成为“非法渔具”购买的主要渠道。
网购“非法渔具”轻而易举。半月谈记者以“船钓”“可视锚鱼”“醉鱼药”为关键词搜索,在网购平台上,一大批“非法渔具”直接可见,商家的描述触目惊心。
半月谈记者点开一款付款人数“1万+”的可视锚鱼神器,“到手即用”“红外感应”等字眼醒目,并标注“全国包邮”“野钓可用”。记者询问客服,能不能在长江上用,客服不仅回复可以,还贴心发过来使用视频。
表面上,某网络购物平台禁止搜索部分关键词,看似斩断“非法渔具”销售链条。但实际上,这种关键词屏蔽方法很容易绕开。比如,直接搜索“电鱼”,会弹出“绿网计划”页面,提醒消费者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但只需稍稍“变化”,用“新能源扑鱼”搜索,就可以轻松找到“电抄网”等新型“非法渔具”,并且商家会在商品图文详情中标注“你懂的”“一杆搞定”等暗示。基层执法人员介绍,这类渔具远看就是一个正常的鱼竿,在把手里边暗藏锂电池,非常隐蔽,为执法带来很大难度。
某网络购物平台店家隐蔽售卖电鱼设备
除了网购,部分社交媒体群组也成为非法渔具网购的重灾区。执法人员说,甚至还有人在短视频平台直播使用“非法渔具”的过程,平台并不会封禁,他们有时就是以直播为线索找到非法捕鱼者。
我国渔业法规定,禁止使用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渔业资源的方法进行捕捞,禁止制造、销售、使用禁用的渔具。农业农村部相关文件也规定,禁止使用严重破坏水生生物资源的钓具钓法及各类探鱼设备、视频辅助装置。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基层部分地方进一步细化了禁止使用的渔具类型,及时添加了执法中发现的新型对生态威胁大的渔具。但执法人员表示,实际上非法渔具花样翻新快,且通过网络购买,隐蔽快捷,监管难度极大。
加强源头监管,斩断利益链条
遏制“非法渔具”网上泛滥势头,关键要从打击生产端入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高雷说,从生产端打击生产“非法渔具”的厂家,相比于从消费端处罚非法捕鱼者,执法成本低、见效快且治本。
“要打击源头厂家,尤其是加大对地下小作坊的打击力度。”一位基层执法人员表示,还要打击消费端的卖鱼商贩,不卖不明来源的鱼,多措并举斩断利益链条。
农业农村部渔政保障中心工作人员黄健认为,针对钓具、钓法多样且发展变化快,“违法钓具”清单更新滞后导致违规垂钓者有机可乘的实际,建议各地对执法实践中碰到的各类钓具、钓法进行充分论证,出台钓具、钓法白名单,有效降低执法难度、堵住政策漏洞。
图片由AI生成
对消费者的监督也不可少。一位基层执法人员说,可以考虑在互联网上实施渔具实名购买制度,尤其是可能对河流生态产生较大威胁的渔具,应像买“处方药”一样进行批准备案,此举或将对消费者起到震慑作用。
此外,网络平台务必加强监管。基层执法人员建议,网上渔具销售详情界面不得出现诱导、暗示消费者购买后可以开展非法活动的字眼,在醒目位置需强制设置如“该渔具只能在非禁捕区使用”“不得用于生产性捕捞”等提示,并加强普法宣传。另外,一些使用“非法渔具”捕鱼的直播间、短视频要及时封禁,以免形成跟风和模仿效应。
半月谈记者:张阳 李思远
原标题:《电鱼机、醉鱼药、可视锚鱼器……
新型非法渔具,网上想买就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