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帖称,深圳小学“半天不上课”将扩至100所,这是创新,还是无效作为呢?
半天不上课,如果直接把孩子放回家,谁来看?家长也可以上班只上半天吗?如果父母工作忙没法看,那就只有送去辅导班,这反而加重了孩子的负担,更是肥了教育培训机构。
半天不上课,如果半天还在校托管,那这半天要不要收托管延时费,如果不收,老师就白付出了,如果要收,那就同样加重了家庭的负担。在这,如果在校托管,如何保障这托管不会变成学科教学,如何保障这托管不会变成直接自习和放羊管理。
教育内卷的根本原因在于优秀教育资源的缺乏和不均衡,而不在于学校的多作为,资源短缺,单纯让学校静下来并不能解决教育内卷的问题,是不是呢?
- 此帖一发,迅速引发网友关注和热议。
有网友表示,坐标广州,一直都是上半天课,下午是阅读美术体育科学实验之类的,而且每天一节体育课,好多年了。
有网友指出,不上课,不是放学回家,学校有安排活动的,我小孩之前是下午只上到三点多,然后就是各种社团,不用钱的,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参加接回家。
有网友坦言,半天不上课是学校会统一安排课外实践活动的,我们公司的展馆就是其中一个科普展馆,学校会预约带孩子过来学习,讲解内容和实践实验体验,都是根据他们学习的课本知识点和展馆内容结合编写的。
有网友评论,不要误解啦,半天不上课应该是每周安排半天时间不上课,学习/认知/实践/参与课外的其他知识学习/活动什么的。
有网友跟帖,上午文化课,下午户外课(跳绳、爬山、徒步、抓鸟、逗狗……)随便野。让孩子回归天性,别整天娘们叽叽的。
有网友认为,资本开始介入教育领域了,开始对普通人进行宣传快乐教育,以前国家是要大力推行教育的,现在反其道而行,说明很多应该是海外留学归国的人坐上了教育局的位置。
- 那什么是“每周半天计划” 呢?
深圳市教育局近期宣布了一项引人瞩目的新举措,计划于2025年1月起将“每周半天计划”扩展至100所试点学校。
所谓的“每周半天计划”,是指指导学校在不改变现有学科课时安排的基础上,优化课程实施方式,通过更灵活的教学场景,让学生获得更广泛的实践和阅读机会。计划中,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将探索单周与双周交替的形式,使学生每周都有机会参与半天的校外课程与阅读活动。
在“每周半天计划”中,学生将有机会走出课堂,前往大学、科研院所、科技馆、博物馆、以及各类企业等场所进行实践。这不仅帮助学生提升了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更为他们打开了一个与课堂学习完全不同的世界。
比如:宝安中学外国语学校“我的家乡——行走的思政课堂”主题,在学校无边界课程和亲子社群活动基础上,加强与实践基地科研人员共建,探索校家社合育的课程开发和实施机制;宝安区新蕾小学开发了“种子到餐桌”食育劳动实践课程,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全学科的阅读和系列校外实践,通过“图书馆+食堂+食育基地”系统化推进“每周半天计划”活动开展。
半天的校外课程将以实际体验和互动为核心,旨在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综合素养。例如,学生可以在博物馆内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或者在科技馆中亲自参与科学实验。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综合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激发。
不得不说,深圳不愧是改革的“试验田”,在教育改革方面也走在前列。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已经改变了,人才也需要多元化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这是教育探索改革的大趋势。
深圳对教育进行前所未有的探索和试点,让每一位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迎接未来的无限可能,此举值得关注和肯定。可以预见,随着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与推广,深圳有望成为全国教育改革的风向标。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