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9月23日晚上8点,国际奥委会的投票宣告结束。在接下来的半小时内,承办2000年奥运会的城市将会揭晓。
这是中国第一次申请办奥运会,摩纳哥的路易二世体育馆里,中国代表团的心情既激动又紧张,大家的手心全是汗。
20点25分,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走上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打开一看,便激动地宣布:“获得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的城市是:悉尼。”
输赢就差两票,澳大利亚的朋友们惊喜得有点懵,过了好几秒才反应过来。这边中国代表团也是一脸空白,反应过来后,个个都低下了头。
欢快与失落的强烈对比,让每一位参与申奥策划的工作人员倍感刺激,纷纷绞尽脑汁回忆那些失误的关键所在。
直到6年后,澳大利亚奥委会的主席约翰·考兹毫不犹豫地爆料,1993年申奥的“黑幕”才终于浮出水面……
敢不敢办一次奥运会?
1949年成立后,中国花了20多年的时间才慢慢融入国际社会。到70年代初,重新在联合国赢得合法席位,到了70年代末,又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席位。
足足花了10年的努力,中国终于成功筹备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接下来,申办奥运会就成了必须要实现的目标,势在必行。
等到2000年成功申办奥运会,期间又过去了整整10年。
许多人不明白,为啥我国在申办奥运方面如此执着。有些时候,小平同志还会激励大家一下。
1990年7月3日上午,当时的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和北京常务副市长张百发,亲自来到国家奥林匹克中心。
不过,那天的主角是一对年纪颇大的夫妻,老头儿已经86岁了,可看上去依旧精神抖擞。
尤其是在他参观了场馆建设、考察了体育中心和亚运村后,整个人都显得特别开心,那个疲惫感瞬间消失,心脏在胸口怦怦跳,仿佛里面燃起了一团光亮。
这就是从革命战争时期走过来的,致力于国家经济建设并取得显著成就,同时还关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邓小平同志。
发展体育,全面健身,不仅能提升人民的身体素质,还能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而后者的优势在其他国家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在20世纪50到60年代,日本分别举办了亚运会和奥运会。尽管受到二战战胜国的制裁,这个国家依然实现了经济的迅猛复苏,成功追赶了很多资本主义国家,坐稳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把交椅。
在奥运会的推动下,韩国同样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这可不是日本的独特现象哦。
中国从国际的角度出发,意识到举行奥运会的好处,也希望能紧跟全球经济发展的步伐。为了增强相关人员的决心,小平同志才运用了激将法。
他对身边的伍绍祖和张百发说道:“你们有敢挑战一次办奥运会的勇气吗?”
后来我国用实际行动回应了“我们敢”,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满腔热情的中国却感到了一丝失望。
黑幕与反思
1991年3月,北京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成立,设立了一室五部,孙大光担任总体部部长。
那会儿的工作可真不简单!孙大光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拿到的整体计划就跟白纸似的,上面就只有寥寥几个字——国际奥委会定的五个时间节点。
国内的筹备工作有点难度,但在国际上,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消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西方主流媒体统一反对中国申办奥运会,他们手握国际话语权,影响力巨大,发展中国家虽然想为中国发声,但支持的声音很快就被反对的声音盖过。
政治上的打压,给咱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那时候,英国的外交大臣没啥顾忌地说:“在北京办奥运会真是个糟糕的主意。”而美国国会也干脆通过了反对中国的决议。
一时间,议论纷纷,质疑声此起彼伏,西方国家抓住中国在“人权”、“环保”、“动物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反复抨击,搞得我们可谓无从辩驳。
中国代表团展现了非凡的修养,压抑住了反击的冲动,在困惑与坚守之间继续推进行前的准备工作,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力求让西方无从挑剔。
经过两年半的努力,中国战胜了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德国的柏林、英国的曼彻斯特等六个国家,终于迎来了与澳大利亚悉尼的精彩对决。
1993年9月,中国代表团到达了摩纳哥的蒙特卡洛后,国际奥委会的投票随之展开,前三轮投票中中国持续领先,看来胜利的希望在向中国招手。
没想到,意外发生了。就在1993年结果公布的前一天晚上,也就是9月22日,澳大利亚奥委会主席约翰·考兹邀请了肯尼亚的穆克拉和乌干达的恩扬维索在蒙特卡洛的一家餐厅聚餐。
约翰·考兹提到,他在向非洲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传达澳大利亚对获胜的强烈期望。
他主动承担了两位非洲委员在伦敦住宿时的奢华酒店费用,还有那年分别支付的3.5万美元,这已经构成了行贿的事实,不能单靠他的否认就能摆脱责任。
9月22号那晚发生的一切都很隐秘,除了几位相关人士,没人知道具体情况,而中国代表团依旧在期待胜利的降临。
所以在1993年9月23日晚,悉尼获得了2000年奥运会的主办权时,澳大利亚人简直不敢相信,而中国代表团也 stunned 了。
中国就差两票输了,相关人员多年的心血全都白费了。
讽刺的是,“黑幕”整整等了6年才浮出水面。那时候,中国代表团在蒙特卡洛的酒店大堂挂起了“欢迎参加悉尼2000年奥运会申办成功狂欢夜,通宵免费”的条幅,真有点像一个刻薄的小人,嘲讽着中国人的单纯和真实。
毫不知情的中国代表团开始进行反思,结果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我国十分重视北京的历史文化传承,而没有充分展现出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现代化气象。
第二点,我国对国际局势的判断,显得有些乐观,宣传方式也略显滞后。
第三点,希望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得关注交通、环保、通讯这些领域。
第一印象真的挺关键的,1993年3月,国际奥委会的评估委员们从气候宜人的悉尼来到冬末阴霾弥漫的北京,俩地一对比,北京就显得吃了亏。
接下来好些年,中国默默无闻,但变化却在悄然发生,2001年重现风采的中国焕发出全新的面貌。
叩开奥林匹克之门
我国著名主持人杨澜是中国两次申办奥运会的见证者,2001年的她感受到了截然不同的氛围。
如果一定要她说出不同之处,那就是中国代表团的变化,以及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对中国态度的转变。
8年前的中国官员们显得紧张而拘束,而如今8年过去了,他们的心态变得平和、自信多了,同时也注重英文演讲,时不时纠正自己发音的单词。
8年前,国际奥委会的工作人员常常说“我支持你们”。现在8年过去了,他们的语气也变了,开始给中国代表提供更专业、更细致的建议,还俏皮地说:“北京绝对没问题,别忘了请我们喝酒啊。”
种种不同的变化,都是在向杨澜传达一个信号:北京已然稳妥。
2001年7月13日,当“北京”这个名字从萨马兰奇嘴里说出来的那一瞬间,天安门广场上聚集的40万北京人欢腾不已。
中国人的快乐传染给了全世界,2008年北京奥运会顺利举行,全球人民看到了鸟巢和水立方的梦想成真,感受到了五个福娃所传递的中国文化理念。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行,让具备现代科技感的中国展现给了全世界。
自1993年起,中国在通往体育强国的道路上大步前行,制造业也逐渐升级为智造。未来,中国将更加辉煌。